高血压肾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肾病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病史方面有长期高血压等情况,症状早期可夜尿增多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有相应指标,影像学检查超声可看肾脏结构等、CT可排查占位及血管情况,必要时肾活检病理有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的表现,要综合多因素准确诊断以制定诊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病史方面: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一般高血压病程需达到5-10年以上才较易出现高血压肾病相关表现,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因高血压病情控制不佳等因素缩短病程就出现肾脏受累情况。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高血压肾病的风险可能相对增高,且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内分泌等变化,血压波动及肾脏受累风险可能较更年期前有所不同。
2.症状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浓缩功能,早期表现为夜尿次数增多,一般夜间排尿超过2次或夜间尿量超过白天尿量需引起重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蛋白尿可为轻度至中度,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一定范围,如轻中度增多;还可能伴有高血压本身的一些表现,如头痛、头晕等,但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鉴别。
二、实验室检查标准
1.尿常规:尿蛋白定性可呈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2g左右,早期以小分子蛋白尿为主,后期可出现大分子蛋白尿增多;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一般为少量镜下血尿,若出现大量红细胞则需排除其他肾脏疾病可能;还可能发现管型,如透明管型等。
2.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升高是肾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早期血肌酐可能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进行性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eGFR小于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可作为慢性肾脏病的诊断依据之一,同时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进展相对有其特点,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需鉴别。
3.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提示早期肾脏损害,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是常用指标,ACR升高意味着肾脏滤过功能出现早期异常,对于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肾病。
三、影像学检查标准
1.超声检查:肾脏超声可发现肾脏体积早期可能正常或轻度缩小,皮质回声可能增强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脏体积进一步缩小,实质变薄等表现,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评估肾脏的大小、形态等结构变化,与其他肾脏疾病的超声表现进行鉴别,比如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引起的肾脏改变在超声上有一定区别。
2.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形态、结构,对于肾脏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情况进行排查,同时也能观察肾脏血管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等可能影响高血压及肾脏病变的因素,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可以明确肾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及其程度,这对于鉴别肾血管性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
四、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必要时)
1.光镜下表现:可见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可能出现缺血性皱缩、硬化等改变,肾小管间质可见纤维化、萎缩等表现,不同病程阶段病理表现有所差异,早期可能以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病变为主,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管间质损害逐渐加重。
2.免疫荧光表现:一般免疫荧光无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沉积,这有助于与其他免疫性肾脏疾病相鉴别,如狼疮性肾炎等有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表现。
3.电镜下表现: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等改变,入球小动脉壁可见玻璃样物质沉积,通过电镜检查可以更微观地观察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为高血压肾病的诊断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高血压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病理检查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以便准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