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蛋白尿的原因
肾炎蛋白尿的原因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功能异常致蛋白质漏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异常及肾小管-间质损伤致蛋白质漏入终尿)、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内高压使滤过压升高及肾血流量重新分布破坏滤过平衡致蛋白质滤过异常)。
一、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
1.机械屏障功能异常: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构成滤过屏障。当肾小球肾炎发生时,炎症等因素可导致基底膜等结构损伤,使机械屏障的孔径增大,原本不能通过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等得以通过,从而出现蛋白尿。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基底膜结构破坏,通透性增加,致使蛋白质漏出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有所差异,儿童中常见的急性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而成人的慢性肾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疾病类型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概率可能有一定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盐饮食、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增加蛋白尿发生风险;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肾炎蛋白尿的遗传易感性可能更高。
2.电荷屏障功能异常:肾小球基底膜等结构上存在负电荷,对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有排斥作用,维持电荷屏障功能。肾炎时,电荷屏障相关成分受损,负电荷减少,导致原本因电荷排斥而不能滤过的带负电荷的白蛋白等更容易通过滤过屏障进入原尿,进而出现蛋白尿。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肾炎中,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电荷屏障相关成分,破坏其电荷特性,使蛋白尿产生。
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1.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异常:近端肾小管是重吸收蛋白质的主要部位,正常情况下能重吸收绝大部分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当肾炎影响近端肾小管功能时,其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原本被重吸收的蛋白质漏入终尿,引起蛋白尿。例如,某些药物、中毒等因素损伤近端肾小管细胞,使其重吸收蛋白质的功能减退。不同年龄阶段,肾小管的发育和功能状态不同,儿童肾小管功能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因各种因素出现重吸收障碍;性别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影响不大,但不同疾病状态下,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如某些重金属等,会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蛋白尿的风险;有肾小管-间质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的可能性更高。
2.肾小管-间质损伤:肾炎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进而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功能。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等改变破坏了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其对蛋白质的重吸收能力降低,从而出现蛋白尿。比如慢性肾炎进展过程中,肾小管-间质逐渐受到损伤,重吸收功能逐步下降,蛋白尿逐渐增多。
三、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1.肾小球内高压:肾炎时,部分肾小球发生硬化、闭塞等改变,导致残余肾小球血流量增加,引起肾小球内高压。肾小球内高压会使肾小球滤过压升高,超过正常的滤过阈值,从而促使蛋白质滤过增加,出现蛋白尿。例如,单侧肾脏切除后,对侧肾脏会出现代偿性肾小球内高压,长期如此可能引发蛋白尿相关改变。不同年龄人群中,肾脏的代偿和适应能力不同,儿童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肾小球内高压对其蛋白尿产生的影响可能更显著;性别因素一般不直接影响肾小球内高压导致蛋白尿的机制,但不同性别对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耐受程度有差异;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肾小球内高压,增加蛋白尿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血压调控问题,更容易出现肾小球内高压,进而引发肾炎蛋白尿。
2.肾血流量重新分布:肾炎时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肾血流量重新分布,部分肾单位灌注不足,而另一部分肾单位处于高灌注状态,这种不均衡的血流分布影响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产生。比如某些肾炎类型中,肾皮质外层血流减少,髓质血流相对增加,破坏了正常的滤过平衡,使得蛋白质滤过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