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有多种表现,典型症状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长时间不缓解的压榨性等胸痛,可放射;全身症状有发热、心率异常、低血压休克;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还有呼吸困难、晕厥等其他症状;老年、糖尿病、女性患者有不同不典型表现,需警惕。
一、疼痛表现
1.典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最突出的临床症状通常是胸痛,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患者常感觉有沉重的压迫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例如多项临床研究统计显示,约70%-8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疼痛持续时间多数超过30分钟。
2.疼痛放射:疼痛还可放射至其他部位,常见的有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等。这是因为心脏的神经传导与这些部位的神经有一定关联,疼痛通过神经传导会牵涉到这些区域。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发病后1-2天内常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由于心肌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吸收热。研究发现,约半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体温升高幅度与心肌梗死面积常呈一定相关性,梗死面积越大,发热程度可能相对越高。
2.心动过速或过缓:可出现心率加快,部分患者心率可超过100次/分钟,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这与心肌梗死导致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改变等因素有关。例如心肌梗死影响了心脏的窦房结等起搏传导系统时,就可能出现心率的异常改变。
3.低血压和休克:疼痛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但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相鉴别。若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且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20ml)等表现,则要考虑休克的可能,多在心肌梗死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是因为心肌广泛坏死,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所致。
三、胃肠道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坏死刺激了迷走神经,导致胃肠道蠕动增强及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引起胃肠道反应。有研究表明,约15%-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有时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四、其他症状
1.呼吸困难: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呈端坐呼吸、发绀等表现。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导致心功能受损,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淤血引起。例如左心功能不全时,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其严重程度与心肌梗死累及的范围和程度相关,梗死面积较大时,呼吸困难症状往往更明显。
2.晕厥:少数患者可因严重心律失常、心输出量骤降等原因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本身存在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例如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时,心脏不能有效泵血,脑供血突然中断,就可能导致患者晕厥。
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患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胸痛表现可能较轻,甚至没有明显胸痛,而以呼吸困难、晕厥、胃肠道症状等为首发表现较为常见。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痛觉神经敏感度下降,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相互掩盖。所以对于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晕厥等情况,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可能不明显,更容易被漏诊或误诊。这是因为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痛觉传导异常。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发生心肌梗死。
3.女性患者: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背痛等非典型症状,且发病后就诊时间往往较晚,预后相对男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对疾病症状的感知和表达等因素有关,所以对于女性出现上述非典型症状时,也要及时排查急性心肌梗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