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是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具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特点且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有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发病与胰岛素缺乏抵抗、脱水、糖摄入过多等有关,表现多样,诊断靠血糖、渗透压等,治疗重补液、胰岛素及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需糖尿病患者管理、避诱因、高危人群筛查
1.定义: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是一种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
高血糖表现:血糖显著升高,通常超过33.3mmol/L(600mg/dl),这是因为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同时存在多种因素促使血糖进一步升高,如感染、应激、摄入大量含糖饮料等,高血糖会导致细胞外液高渗。
高血浆渗透压表现: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一般超过320mOsm/L,高渗状态使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引起细胞内脱水,进而影响各个脏器的功能。
脱水表现:患者会出现极度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等表现。
2.发病机制
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使得葡萄糖不能被有效摄取和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些诱因下,如感染、手术等,可出现胰岛素作用受限,血糖持续上升。
脱水因素:老年人因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相对更易脱水;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自主饮水减少的患者,也容易发生脱水;此外,高热、大量出汗、腹泻等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脱水,促使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形成。比如,夏季高温环境下,老年人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增加患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的风险。
糖摄入过多:短时间内摄入大量含糖食物或饮料,而自身胰岛素调节功能不佳时,会使血糖急剧升高,诱发高血糖高渗综合征。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不遵医嘱,大量饮用含糖果汁等,可能引发病情变化。
3.临床表现
症状:多尿、多饮症状加重是早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脱水相关症状,如乏力、嗜睡、烦躁不安等,严重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可能因脱水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体征:查体可见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血压下降等脱水和循环衰竭体征。
4.诊断标准
血糖:血糖≥33.3mmol/L。
血浆渗透压:有效血浆渗透压≥320mOsm/L,计算公式为有效血浆渗透压(mOsm/L)=2×(血钠+血钾)(mmol/L)+血糖(mmol/L)+血尿素氮(mmol/L),其中血尿素氮可略作调整,因为在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时,血尿素氮可能升高,但主要还是依据血糖和电解质等综合判断。
酮症或酮血症:血酮体正常或轻度升高,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这是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鉴别点。
5.治疗原则
补液:是治疗的关键措施,迅速纠正脱水,一般先输入生理盐水,当血糖降至16.7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补液量需根据患者脱水程度来计算,通常按体重的10%-12%估算,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防止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法,一般开始时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的速度静脉滴注胰岛素,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情况进行补充,例如血钾低时需及时补钾等。
6.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合理控制饮食,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加强对其口渴中枢功能的关注,鼓励其适当饮水,尤其是在高温、感染等情况下。
避免诱因:积极预防感染等应激情况,糖尿病患者在遇到手术、创伤、感染等情况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避免短时间内摄入大量含糖食物或饮料。
高危人群筛查: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要定期进行血糖等相关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