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可由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引起。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发病与自身免疫等有关,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多由感染迁延所致;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与血糖血压控制等相关,高血压肾损害和血压程度等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女性更易患且与自身免疫等有关;遗传性疾病多囊肾分显性和隐性遗传,遗传是关键且需注意生活相关因素。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若病情迁延不愈,随着疾病的进展,肾小球逐渐发生硬化、纤维化,肾功能逐步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结构,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损伤会破坏肾小球的正常滤过功能。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可能有一定易感性,生活中长期的劳累、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肾小球肾炎,进而增加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包括慢性肾盂肾炎等。慢性肾盂肾炎多由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细菌感染持续损伤肾小管及间质组织,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和间质纤维化。随着时间推移,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受损,肾小球也会继发受损,最终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该疾病在女性中相对更常见,可能与女性尿道短、容易发生逆行感染有关,长期的泌尿系统感染病史、不注意个人卫生等生活方式因素是重要诱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时期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增加成年后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球系膜细胞等。早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逐渐出现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血压水平等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中,病程较长且血糖、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有患病风险,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糖尿病本身对全身血管和肾脏的损伤是关键因素,生活中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增加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几率。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随着时间推移,肾功能逐渐减退。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对高血压的敏感性有关。各个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发生,一般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肾损害的易感性上无显著差异,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加重高血压病情,从而增加高血压肾损害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可引起狼疮性肾炎。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肾小管等受损,病情反复发作,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该疾病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遗传因素等有关,阳光暴晒、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不同年龄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都可能出现肾脏受累,生活中避免紫外线暴露、预防感染等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会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单位破坏,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多囊肾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类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多见于成人,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一般在中年以后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患者病情进展往往更为迅速。遗传因素是发病的关键,家族中有多囊肾患者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肾脏情况,生活中应避免腰部受到外伤等可能加重囊肿破裂等情况的因素,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