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
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疼痛、其他消化道及全身等症状。疼痛部位胃溃疡多在剑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多在剑突下正中或偏右;性质有隐痛等多种;节律十二指肠溃疡为“疼痛-进食-缓解”,胃溃疡为“进食-疼痛-缓解”。其他消化道症状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等,长期不愈影响消化吸收致消瘦,营养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致乏力。
一、疼痛症状
1.疼痛部位
胃溃疡的疼痛多位于剑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发生在剑突下正中或偏右。疼痛范围一般较局限,直径约数厘米。这是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部位不同,胃溃疡多发生在胃角、胃窦小弯等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所以疼痛定位有相对固定的区域。
对于儿童患者,其疼痛部位可能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需要通过观察其行为等辅助判断。老年患者由于痛觉敏感性可能下降,疼痛定位可能不如青壮年准确。
2.疼痛性质
多为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或饥饿样痛等。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在空腹时疼痛,表现为饥饿样痛,进食后可缓解;胃溃疡患者的疼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可能不同,这与个体的痛阈等因素有关。
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疼痛的感知产生一定影响,可能使疼痛的表现或感受与平时略有不同。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其疼痛的性质可能因胃十二指肠黏膜受到的刺激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既往胃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其疼痛性质可能会因为胃十二指肠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疼痛节律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节律多为“疼痛-进食-缓解”,即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疼痛缓解,疼痛多在餐后2-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次进餐前,夜间痛较为常见。胃溃疡的疼痛节律一般为“进食-疼痛-缓解”,疼痛多在进食后0.5-1小时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疼痛复发。这种典型的节律性与胃酸分泌的节律以及溃疡部位受食物刺激的情况有关。
儿童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疼痛节律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可能表现为无明显规律的腹痛等。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减退,胃酸分泌等情况也有所变化,疼痛节律可能变得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其他消化道症状
1.反酸、嗳气
患者常出现反酸现象,即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腔,感觉有酸味。同时,嗳气也较为常见,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体外的现象。这是因为溃疡导致胃十二指肠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胃酸分泌失调,胃排空功能可能出现紊乱,从而引起反酸、嗳气等症状。
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使反酸、嗳气等症状加重。长期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肠道,导致反酸、嗳气症状更明显。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其反酸、嗳气等症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等有关。
2.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如果溃疡导致幽门梗阻,呕吐症状可能较为严重,呕吐物多为宿食,有酸臭味。一般的溃疡活动期可能会因为炎症刺激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
儿童患者发生幽门梗阻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幽门痉挛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发生呕吐时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
三、全身症状
1.消瘦
长期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症状。这是因为溃疡导致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进食后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机体长期处于营养摄入不足的状态,从而引起体重下降、消瘦。
女性患者如果同时存在月经不调等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营养状况的不良,导致消瘦情况更明显。青少年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消瘦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干预。
2.乏力
患者常感到乏力,精神状态不佳。这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如果存在溃疡出血情况)等因素有关。营养物质缺乏会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慢性失血会引起贫血,进而导致乏力。
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加上胃十二指肠溃疡可能带来的全身影响,更容易出现乏力症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等,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时,乏力症状可能会因为多种疾病的综合影响而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