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怎么治
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一般治疗需监测生命体征等指标、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支持;病因治疗针对肾前性(补充血容量、改善心功能等)、肾性(避免肾毒性物质、针对病理类型治疗等)、肾后性(解除尿路梗阻等)因素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有血液透析(适用于容量负荷过重等情况)、腹膜透析(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适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患者),儿童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一、急性肾衰竭的一般治疗
1.监测与支持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对于有高血压、心力衰竭风险的患者,需严格监测血压和液体平衡情况。例如,通过持续的心电图监测、血压计测量以及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手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更要精细监测尿量、体重等指标,以准确评估液体平衡状态。
维持体液平衡,根据患者的尿量、insensiblewaterloss等情况调整液体入量。一般来说,每日液体入量=前一日尿量+500ml左右(非显性失水),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如发热患者insensiblewaterloss增加,应适当增加液体入量;而水肿、少尿患者则需严格控制入量。
2.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可以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提供营养。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患者,应给予富含优质蛋白质、热量充足的饮食,但要注意控制钾、磷等的摄入;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如使用含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等的营养制剂。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需求,在营养支持时要确保满足其特殊的营养需求,如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
二、急性肾衰竭的病因治疗
1.肾前性因素
如血容量不足引起的急性肾衰竭,需积极补充血容量。可通过快速输注生理盐水、胶体溶液(如白蛋白等)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于失血性休克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应及时止血并补充血容量。在儿童中,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
对于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需改善心功能。通过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如使用呋塞米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同时,根据患者的心脏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等改善心脏收缩功能。
2.肾性因素
对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要避免肾毒性物质的进一步损伤。如停止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对于由过敏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特别注意其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对于肾小球肾炎等引起的肾性急性肾衰竭,需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狼疮性肾炎引起的肾性急性肾衰竭,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3.肾后性因素
如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衰竭,需解除梗阻。对于尿道结石引起的梗阻,可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对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路梗阻,可考虑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解除梗阻。在儿童中,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导致的梗阻也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对肾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
三、急性肾衰竭的肾脏替代治疗
1.血液透析
适用于容量负荷过重、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代谢性酸中毒(pH<7.2)等情况。血液透析通过半透膜原理,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细等特点,在进行血液透析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如中心静脉置管等,并密切观察透析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2.腹膜透析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较为适用。通过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溶质交换和超滤。腹膜透析相对血液透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适合于一些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稳定的患者。但腹膜透析需要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腹膜透析的操作和护理需要更加精细,要注意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适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肾衰竭患者等。CRRT能够缓慢、持续地清除溶质和水分,维持内环境稳定,更适合于一些病情复杂、需要精细调节内环境的患者,如重症感染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在儿童CRRT治疗中,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调整治疗参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