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急性间质性肾炎有全身过敏表现和肾脏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肾功能、尿液检查相关指标及意义,病理表现包括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的不同情况,全身过敏表现有用药史、发热、皮疹等,肾脏表现有尿量改变、尿化验异常、肾功能损害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有诊断提示,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可反映功能,尿液检查有尿蛋白等异常,病理光镜见肾间质水肿等,免疫荧光多无明显免疫复合物沉积,电镜见间质水肿等。
一、临床表现
(一)全身过敏表现
药物相关情况:部分患者有用药史,尤其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等易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后发病,多在用药后数天至几周内出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用药情况,需要家长仔细回忆用药史并告知医生。
症状表现: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性别差异不大,但儿童发热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变化较快。还可伴有皮疹,皮疹形态多样,如斑丘疹等,皮肤瘙痒也较常见。同时可能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高于10%。
(二)肾脏表现
尿量改变:多数患者出现尿量减少,成人24小时尿量可少于400ml,儿童则根据年龄不同有相应的尿量减少标准。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尿量增多,可能与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浓缩功能障碍有关。
尿化验异常:尿常规检查可见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至中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3g左右;还可出现白细胞尿,可见白细胞及白细胞管型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尿化验结果的解读需结合年龄特点,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尿化验结果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
肾功能损害:可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肾功能损害的表现及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肾功能损害可能进展较快。
二、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及意义
(一)血常规
嗜酸性粒细胞: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急性间质性肾炎较常见的血液学改变,一般大于10%,对于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出现,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嗜酸性粒细胞的基础值与成人不同,需注意结合儿童自身情况判断。
血红蛋白: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如果患者存在过敏相关的慢性失血等情况,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不同年龄人群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不同,儿童需依据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来判断。
(二)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急性间质性肾炎时Scr可迅速升高,成人血肌酐正常范围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儿童血肌酐正常范围因年龄而异,一般年龄越小血肌酐水平越低。
尿素氮(BUN):BUN升高与Scr升高常平行,其正常范围成人3.2-7.1mmol/L,儿童因年龄不同有差异,BUN升高提示肾脏排泄代谢废物功能下降。
(三)尿液检查
尿蛋白:尿蛋白定量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增多,尿蛋白电泳可帮助判断蛋白尿的来源,多为肾小管性蛋白尿为主,但也可能合并肾小球性蛋白尿,不同年龄患者的尿蛋白来源判断需结合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年龄特点。
尿沉渣镜检:可见血尿、白细胞尿及白细胞管型等,血尿以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为主,白细胞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间质有炎症,在儿童中进行尿沉渣镜检时需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样本的准确性。
三、病理表现相关
(一)光镜下表现
肾间质: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儿童由于肾脏组织相对较嫩,炎症浸润的表现可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要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准确判断。
肾小管:可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部分肾小管管腔扩张,年龄较小的儿童肾小管结构更稚嫩,变性坏死等表现可能更易观察到。
肾小球:一般肾小球结构正常,但在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时,可能出现肾小球缺血等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肾小球改变需结合整体病情综合判断。
(二)免疫荧光表现
一般情况:多数患者免疫荧光检查无明显免疫复合物沉积,少数患者可能有少量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但沉积量较少,在儿童病理检查中,免疫荧光的结果解读需充分考虑儿童肾脏的生理特点。
(三)电镜下表现
肾间质:可见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电镜下观察炎症细胞的形态等细节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对于儿童患者,电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对儿童肾脏组织的影响及结果的准确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