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是什么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是SLE累及肾脏的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好发育龄女性,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异常有关,病理分六型,有肾脏及肾外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年轻女性病情控制后可考虑妊娠,儿童治疗需谨慎。
一、定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累及肾脏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是SLE重要的内脏损害。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女性。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SLE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抗双链DNA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在肾脏原位沉积。
2.细胞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等细胞免疫异常参与LN的发病。T细胞功能紊乱可导致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三、病理分型
1.Ⅰ型:轻微系膜性狼疮肾炎:光镜下肾小球病变轻微,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电镜下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此型临床症状较轻。
2.Ⅱ型:系膜增生性狼疮肾炎: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免疫荧光和电镜表现同Ⅰ型,但病变程度相对更明显些,临床表现多样,可从无症状蛋白尿到肾病范围蛋白尿等。
3.Ⅲ型:局灶性狼疮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病变(<50%肾小球受累),根据病变活动程度又可分为ⅢA(活动性)、ⅢB(慢性非活动性伴活动性)、ⅢC(慢性硬化性)。免疫荧光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肾小球节段性沉积,电镜下有相应电子致密物沉积。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与病变节段和活动程度相关。
4.Ⅳ型:弥漫性狼疮肾炎:光镜下肾小球病变弥漫(≥50%肾小球受累),又分为ⅣS(系膜增生性)、ⅣG(局灶节段性增生性)、ⅣM(弥漫膜性)、ⅣA(坏死性)等多种亚型。免疫荧光和电镜下可见广泛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此型病情相对较重,患者常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尿等,可较快进展为肾衰竭。
5.Ⅴ型:膜性狼疮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荧光可见肾小球基底膜颗粒状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多为肾病范围蛋白尿。
6.Ⅵ型:硬化性狼疮肾炎:光镜下大部分肾小球硬化,此型多由前面各型发展而来,肾功能多较差。
四、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蛋白尿:是常见表现,可为少量至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时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如水肿、低蛋白血症等。
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肾功能损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
2.肾外表现
皮肤黏膜表现:约80%患者有皮肤损害,如面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日晒后加重;还可有口腔溃疡等。
关节肌肉表现:多数患者有关节疼痛、肿胀,部分伴肌肉无力。
血液系统表现: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浆膜炎:可出现胸膜炎、心包炎等,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
五、诊断
1.临床表现:有SLE的相关肾外表现及肾脏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阳性率高,抗双链DNA抗体对SLE特异性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抗Sm抗体也是SLE的特异性抗体。
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可反映肾功能情况。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LN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明确病理分型,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日晒等诱发因素。
对于有水肿、高血压的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LN的基础药物,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免疫抑制剂:常用的有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可协同糖皮质激素治疗,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复发。
七、预后
LN的预后与病理分型、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Ⅰ型、Ⅱ型预后相对较好;Ⅲ型、Ⅳ型、Ⅴ型若能早期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缓解病情,延缓肾功能恶化;Ⅵ型预后相对较差,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年轻患者、女性患者在病情控制后可考虑妊娠,但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评估肾功能和生长指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