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表现
2型糖尿病性肾病早期会出现尿蛋白异常,包括微量白蛋白尿及尿蛋白定性弱阳性;肾功能指标有肾小球滤过率早期暂时性升高后逐渐下降、血肌酐早期正常或轻度升高;有眼睑及下肢轻度水肿表现;还常伴有血压轻度升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及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这些表现上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的情况
一、尿蛋白异常
1.微量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尿中微量白蛋白排泄量开始增加。正常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小于20μg/min或小于30mg/24h,而早期肾病时可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之间,这是早期肾病比较敏感的指标,能反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损伤,与高血糖导致的糖化终产物沉积、细胞因子异常等因素有关,高血糖会使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影响白蛋白的滤过与重吸收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很重要,儿童患者若有糖尿病病史,也需监测,因为长期高血糖同样会对其肾脏造成潜在损伤;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会影响尿蛋白检测结果的判断,需综合考虑;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患者,更易出现尿蛋白异常情况,应提醒其改善生活方式以延缓肾病进展。
2.尿蛋白定性可能呈弱阳性:通过尿常规检测,早期肾病时尿蛋白定性可能为弱阳性,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量会逐渐增加,但早期时尿中蛋白含量相对较少,所以呈现弱阳性表现,这也是肾脏开始出现损伤,不能正常阻挡蛋白质漏出的表现,与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受损相关,高血糖环境持续刺激肾脏,使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紊乱,导致蛋白质漏出。
二、肾功能指标变化
1.肾小球滤过率(eGFR)早期变化:早期2型糖尿病性肾病时,eGFR可能会出现暂时性升高。这是因为在糖尿病早期,肾脏处于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代偿性增加。但随着病情进展,eGFR会逐渐下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本身有一定的代偿潜力,但长期高血糖会逐渐破坏这种代偿机制;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有一定减退趋势,患糖尿病后更易出现eGFR的异常变化,需要密切监测。女性患者在生理周期等情况下可能影响eGFR的评估准确性,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有高血压等合并症的患者,高血糖与高血压共同作用会加速eGFR的下降,所以这类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
2.血肌酐轻度变化:早期血肌酐可能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升高。因为肾脏有较强的代偿功能,早期肾小球滤过率的轻度变化可能还未引起血肌酐明显改变,但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血肌酐才会明显升高。例如,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时,血肌酐才会开始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患者对血肌酐变化的反应不同,儿童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强,血肌酐轻度变化可能提示早期肾脏损伤;老年患者血肌酐轻度升高可能就意味着肾功能已有较明显减退,需要进一步排查肾病情况。女性患者血肌酐水平可能受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在评估时需考虑个体肌肉量等情况,避免误判。
三、水肿表现
1.眼睑及下肢轻度水肿: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眼睑水肿,尤其在晨起时较明显,这是因为夜间平卧时,水分易在组织疏松部位积聚,如眼睑。另外,下肢轻度水肿也是常见表现,多为对称性,从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出现水肿时需警惕肾病可能,因为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肾病,水肿表现可能较为隐匿;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水肿可能更易出现,且恢复较慢。女性患者在月经前期可能会有生理性水肿,需要与糖尿病性肾病导致的水肿相鉴别,糖尿病性肾病导致的水肿与钠水潴留及低蛋白血症等有关,而生理性水肿与月经周期相关激素变化有关。有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本身存在水钠代谢紊乱的风险,更易出现糖尿病性肾病相关的水肿表现,应建议其控制体重,调整生活方式。
四、血压变化
1.血压轻度升高:2型糖尿病性肾病患者早期常伴有血压轻度升高。这是因为肾脏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导致水钠潴留和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血压升高。不同年龄患者对血压升高的耐受不同,儿童患者血压轻度升高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积极干预;老年患者本身血压调节功能下降,轻度血压升高也可能加重心脑血管负担,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要注意区分是糖尿病性肾病相关血压升高还是妊娠相关血压变化。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血压更容易升高,且会加重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应劝导其戒烟限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