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怎么办
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肾衰竭需找并除诱因、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必要时肾脏替代治疗;慢性肾衰竭要治基础病、饮食管理、防并发症及选肾替代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肾衰竭各有注意事项,儿童治要谨慎调药保营养,老年要综合基础病选治疗并加强护理,妊娠期要权衡药物影响保母胎情况。
一、肾衰竭的定义与分类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起病急骤,常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外伤、休克)、肾脏本身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引起;慢性肾衰竭多由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二、急性肾衰竭的应对措施
(一)寻找并去除诱因
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等导致急性肾衰竭的诱因。例如,对于因失血导致休克引起的急性肾衰竭,需积极补充血容量以恢复肾脏血流灌注。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的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如果出现高钾血症,可通过限制含钾食物摄入、使用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对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等;对于水钠潴留,根据患者的容量状态调整液体入量,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
维持酸碱平衡:当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根据酸中毒的程度补充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来纠正酸碱失衡。
(三)肾脏替代治疗
当急性肾衰竭患者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且对利尿剂治疗无效等情况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血液透析通过机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腹膜透析则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来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
三、慢性肾衰竭的应对措施
(一)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衰竭,需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肾小球炎症;对于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要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延缓肾病的进展。
(二)饮食管理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分期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来说,优质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例如,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可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0.8克左右为宜,并且尽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控制盐分和水分摄入:对于伴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患者,要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一般不超过3克;同时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避免水分过多潴留导致水肿加重或加重心脏负担等。
(三)并发症防治
贫血防治: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贫血,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刺激骨髓造血,改善贫血症状。
肾性骨病防治:由于钙磷代谢紊乱等原因,慢性肾衰竭患者易发生肾性骨病,需监测血钙、血磷水平,适当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等药物来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预防肾性骨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肾脏替代治疗选择
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达到尿毒症阶段时,可选择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治疗,一般每周2-3次;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通过更换透析液来进行治疗;肾移植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可有效恢复肾脏功能,但需要匹配合适的供体,并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防止排异反应。
四、特殊人群肾衰竭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肾衰竭
儿童肾衰竭多由先天性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等引起。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要严格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避免使用对儿童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衰竭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正常生长,需要保证儿童的营养供应,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二)老年肾衰竭
老年肾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肾衰竭相关并发症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在肾脏替代治疗的选择上,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意愿等综合考虑,如腹膜透析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可能更为合适,因为其不需要频繁到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妊娠期肾衰竭
妊娠期出现肾衰竭较为复杂。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在治疗上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例如,在选择肾脏替代治疗时,要考虑到妊娠阶段对治疗方式的特殊要求。同时,要加强孕期的营养支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