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如何检查出来的
肾衰竭的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血液检查可通过血清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尿液检查的尿蛋白、尿红细胞、尿比重等能反映肾脏病变情况;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肾活检在病因不明的肾衰竭时适用,能明确病理类型以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各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肾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等有重要意义。
一、血液检查
1.肾功能指标检测
血清肌酐: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在肾功能受损时,血清肌酐水平会升高。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血清肌酐逐渐升高。一般来说,男性血清肌酐正常范围约为53-106μmol/L,女性约为44-97μmol/L,血清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尿素氮: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脏排泄。当肾功能不全时,尿素氮不能正常排出而在血液中积聚,导致尿素氮水平升高。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范围约为3.2-7.1mmol/L,尿素氮升高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衰竭,但高蛋白饮食、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尿素氮暂时性升高,需要鉴别。
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eGFR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例如,基于血清肌酐、年龄、性别等因素计算的eGFR,正常范围一般大于90ml/(min·1.73m2),eGFR降低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是评估肾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eGFR的正常范围会有所差异,如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生理性减退,eGFR可能会略低于年轻人,但如果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衰竭相关问题。
二、尿液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有少量蛋白,当肾脏受损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尿蛋白含量升高。尿常规中尿蛋白定性一般为阴性,定量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应小于150mg。如果尿蛋白阳性且定量升高,提示肾脏可能有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衰竭等都可能出现尿蛋白增多的情况。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蛋白饮食的人可能会出现生理性尿蛋白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g/24h,需要结合其他检查鉴别。
尿红细胞:正常尿液中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当肾脏有病变时,如肾小球肾炎、肾衰竭等,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可漏出到尿液中,导致尿红细胞增多。尿红细胞镜检每高倍视野超过3个即为镜下血尿。不同年龄的人群,尿红细胞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尿红细胞正常范围相对更严格,若出现尿红细胞增多,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尿比重:正常尿液比重在1.010-1.025之间,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尿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大量出汗导致脱水的人,尿比重会升高,而肾衰竭患者尿比重降低且固定,这是肾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尿液指标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大小: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正常肾脏长约10-12cm,宽约5-6cm,厚约3-4cm。在肾衰竭时,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可能会缩小,皮质变薄;急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大。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肾脏大小有一定的生理差异,儿童肾脏相对较小,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大小。通过超声检查还可以发现肾脏是否有囊肿、结石、肿瘤等病变,这些病变也可能导致肾衰竭,所以超声检查对于明确肾衰竭的病因和评估肾脏形态有重要意义。
肾脏血流情况:超声检查中的彩色多普勒可以观察肾脏的血流情况,了解肾动脉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肾衰竭患者可能存在肾动脉血流减少、阻力指数升高等情况,这有助于判断肾脏的血液灌注情况,对于评估肾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四、肾活检(必要时)
1.适用情况
当病因不明确的肾衰竭患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某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肾衰竭等,需要通过肾活检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肾活检的风险和适应证略有不同,儿童进行肾活检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和预后等因素。
2.操作及意义
肾活检是通过穿刺获取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等组织的病变情况,如肾小球的病变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膜性、新月体形成等)、肾小管间质的炎症程度等,对于诊断肾衰竭的具体病因、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肾衰竭,肾活检发现大量新月体形成对诊断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采取强化治疗措施,而肾活检结果能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直接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