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什么原因
蛋白尿根据病因可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溢出性、组织性和生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包括原发性(如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和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性蛋白尿有近端(遗传性如Fanconi综合征、获得性如重金属中毒、药物损伤)和远端(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溢出性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产生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溶血性贫血(血管内外溶血致血红蛋白等排出);组织性蛋白尿因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加;生理性蛋白尿分功能性(剧烈运动、发热后)和体位性(青少年直立时肾静脉受压),不同原因蛋白尿需结合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儿童和妊娠期女性蛋白尿需特别关注相关情况。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微小病变性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的破坏有关。研究表明,微小病变性肾病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使得滤过膜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质漏出形成蛋白尿。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起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多,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产生。
膜性肾病,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等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基底膜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滤过率改变,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逐渐加重。其发病与糖代谢紊乱、多元醇途径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等多种机制有关。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的病变。自身抗体产生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出现蛋白尿。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1.近端肾小管性蛋白尿
遗传性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的近端肾小管多功能缺陷疾病,可导致近曲小管对多种物质重吸收障碍,包括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等,同时出现蛋白尿。
获得性因素,如重金属(汞、镉、铅等)中毒,重金属可损害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其重吸收功能,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增多。药物如庆大霉素等肾毒性药物也可损伤近端肾小管,引起肾小管性蛋白尿。
2.远端肾小管性蛋白尿
如肾小管性酸中毒,包括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由于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导致尿液不能酸化,同时影响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进而可能出现蛋白尿。其发病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活性降低等因素有关。
三、溢出性蛋白尿
1.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这些轻链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但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从尿中排出形成蛋白尿,即本周蛋白尿。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所致。
2.溶血性贫血
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可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严重的血管外溶血,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经过代谢转化等过程,也可能导致蛋白尿。例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对补体敏感性增加,容易发生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蛋白尿。
四、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加时可出现组织性蛋白尿。例如肾脏炎症或中毒时,肾组织细胞分解,释放出胞质中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增多时,也可导致组织性蛋白尿。
五、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
常见于剧烈运动后,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出现暂时性蛋白尿,一般蛋白尿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消失。
发热时,体温升高可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同时肾血管通透性改变,也可导致暂时性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
多见于青少年,直立时脊柱前凸,压迫肾静脉,导致肾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出现蛋白尿;而平卧时蛋白尿消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直立时肾静脉受压、肾血流量改变等因素有关。
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蛋白尿,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活检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肾小球性蛋白尿中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理类型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对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儿童患者中,要特别注意先天性肾脏疾病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排除相关疾病;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的蛋白尿,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情况的可能,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