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性肾炎是怎么回事
红斑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免疫性炎症疾病,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异常有关,有肾脏及全身表现,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肾活检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红斑狼疮性肾炎的定义
红斑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炎症性肾脏疾病,是SLE重要的脏器损害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可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当肾脏受到累及时,就形成了红斑狼疮性肾炎。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伤。例如,抗双链DNA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启动炎症级联反应。
2.细胞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也参与了红斑狼疮性肾炎的发病。异常的T细胞可能调节B细胞产生过多自身抗体,或者直接参与肾脏局部的炎症损伤过程。
三、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蛋白尿:是常见表现之一,尿中可出现大量蛋白质,严重时可表现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
血尿: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红细胞从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等结构漏出到尿液中。
水肿:由于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高血压:肾脏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可导致血压升高。
2.全身表现
皮肤黏膜表现:患者常出现面部蝶形红斑,多位于双侧面颊部,呈对称性分布;还可出现盘状红斑、口腔溃疡等,这些皮肤黏膜表现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典型特征之一。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
关节肌肉症状:关节疼痛较为常见,可累及多个关节,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肌肉无力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如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可提示肾脏受累。
自身抗体检测: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自身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若这些抗体阳性结合肾脏表现有助于红斑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例如,抗双链DNA抗体的滴度常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
2.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红斑狼疮性肾炎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病变程度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病理类型在治疗和预后上有所不同,如系膜增生性病变、膜性肾病、增生性肾炎等不同病理类型的处理和转归存在差异。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在疾病活动期,患者需卧床休息,以减少肾脏负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同时注意补充足够的热量,保证营养均衡。对于水肿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红斑狼疮性肾炎的常用药物,具有抗炎、抑制免疫等作用。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来减轻肾脏炎症损伤,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满月脸、水牛背等。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增强免疫抑制效果,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及副作用。但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注意其可能导致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红斑狼疮性肾炎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上要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在糖皮质激素使用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同时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代谢与成人不同,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更加个体化,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2.妊娠女性:妊娠会对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情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病情活动加重。在妊娠前需要评估病情稳定情况,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但可能需要权衡母亲病情控制和胎儿安全的关系。产后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产后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3.老年患者:老年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上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