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肾病的概述
梗阻性肾病是因尿路梗阻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受影响的疾病。病因分先天性(儿童常见先天性尿路畸形)和后天性(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炎症等)。病理生理上肾脏功能变化,尿路压力升高。临床表现有局部腰部症状、排尿异常及全身肾功能不全表现。诊断靠影像学(超声、CT、静脉肾盂造影)和实验室检查(尿液、肾功能)。治疗需解除梗阻(手术或引流尿液)及保护肾功能。
一、定义
梗阻性肾病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的肾脏疾病,尿路梗阻可发生在从肾盂到尿道的任何部位,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
儿童人群:常见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这是儿童梗阻性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尿路结构异常,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女性和男性在先天性因素导致梗阻性肾病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先天性尿路畸形在儿童中的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胚胎尿路的正常发育。
不同生活方式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相关
病史方面:家族中有先天性尿路畸形遗传病史的胎儿发生梗阻性肾病的风险相对增高。
2.后天性因素
结石:泌尿系统结石是成人梗阻性肾病的常见原因,男性患泌尿系统结石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结石可堵塞尿路,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阻碍尿液流动。长期饮水少、尿液中某些成分浓度过高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长期高钙、高草酸饮食的人群易患结石。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复发风险较高,从而增加梗阻性肾病的发生风险。
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可压迫或堵塞尿路,导致梗阻。不同性别患泌尿系统肿瘤的类型有一定差异,男性膀胱癌相对少见,而肾癌等相对常见;女性宫颈癌等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梗阻。肿瘤的发生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慢性炎症刺激等多种因素相关,有肿瘤家族史或长期接触致癌环境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进而易引发梗阻性肾病。
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是引起男性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排出受阻,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70岁以上男性中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较高。有前列腺增生病史的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易发展为梗阻性肾病。
炎症:泌尿系统的急慢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输尿管炎等,可导致组织增生、粘连,引起尿路梗阻。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引发炎症性梗阻,有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女性患梗阻性肾病的风险增加。
三、病理生理改变
1.肾脏功能变化
尿路梗阻后,梗阻上方压力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早期通过代偿机制,肾血流量可能有所增加,但长期梗阻会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受损。例如,梗阻部位以上的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逐渐变薄,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2.尿路压力变化
梗阻部位近端尿路压力升高,尿液排出受阻,随着时间推移,肾盂内压力持续增高,可压迫肾实质内的血管,进一步影响肾组织的血供,加重肾损伤。
四、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腰部症状:患者可出现患侧腰部胀痛或隐痛,这是由于梗阻上方尿路扩张,牵拉肾包膜引起。如果是双侧尿路梗阻,可出现双侧腰部不适。
排尿异常:下尿路梗阻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尿频、尿急等症状,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
2.全身表现
肾功能不全表现:梗阻性肾病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水肿、贫血等。双侧完全性梗阻可导致无尿。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直观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及肾盂肾盏扩张情况,是筛查梗阻性肾病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能初步判断尿路是否存在梗阻及梗阻的部位。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尿路结构,明确梗阻的原因,如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对梗阻性肾病的诊断和病因鉴别有重要价值。
静脉肾盂造影:可了解尿路的形态及通畅情况,显示梗阻部位及程度,但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2.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可发现血尿、蛋白尿等,合并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增多。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功能情况,梗阻性肾病时这些指标可升高。
六、治疗原则
1.解除梗阻
手术治疗:根据梗阻的病因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尿路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手术;前列腺增生可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肿瘤引起的梗阻需根据肿瘤情况进行相应的肿瘤切除手术等。
引流尿液:对于不能立即解除梗阻的患者,可先通过放置输尿管支架、经皮肾穿刺造瘘等方法引流尿液,缓解尿路压力,保护肾功能。
2.保护肾功能
在解除梗阻的同时,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如控制感染等,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对于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