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的区别
肾病综合征与肾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发病与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受损有关,水肿突出,尿蛋白定量显著增高,无明显血尿或仅有轻度镜下血尿,早期肾功能多正常,常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等,治疗主要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及对症治疗;肾炎是肾小球炎症反应,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尿蛋白定量相对较低,多有血尿,不同类型肾功能改变不同,常见病理类型有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治疗依类型而异,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进性肾炎需强化免疫抑制等,慢性肾炎以延缓肾功能进展为主。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肾病综合征
是由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受损有关,尤其是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发病可能与感染等因素相关,成人则可能与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男性发病相对可能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
2.肾炎
是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发生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自身抗体形成等引发的免疫性损伤。临床上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但不同类型肾炎在不同年龄段的好发情况有差异,比如急性肾炎在儿童中相对多见,与儿童感染后免疫反应等相关,生活方式中,反复感染、过度劳累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肾病综合征
水肿往往是最突出的表现,可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等。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患者会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高脂血症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儿童患者若水肿明显可能影响其活动和生长发育,成人则可能因水肿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且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等问题。
2.肾炎
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需显微镜检查发现红细胞)或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等)。蛋白尿程度一般相对肾病综合征较轻,但也可出现大量蛋白尿情况。水肿多为眼睑及颜面部轻度水肿,晨起明显。高血压在部分患者中较为突出,尤其是慢性肾炎患者后期易出现高血压,且控制难度相对较大。儿童肾炎患者血尿可能因家长发现孩子尿液异常而就诊,成人肾炎患者高血压可能会引发头晕等不适,影响生活。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1.蛋白尿方面
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定量显著增高,常>3.5g/d,以白蛋白等中小分子蛋白为主。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相对较低,多在<3.5g/d,但不同类型肾炎有所差异,如急性肾炎蛋白尿程度不等,慢性肾炎蛋白尿可轻可重。
2.血尿方面
肾病综合征一般无明显血尿,或仅有轻度镜下血尿。肾炎患者多有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且血尿来源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通过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等可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异常。
3.肾功能检查
肾病综合征早期肾功能多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大量蛋白尿持续不缓解等情况,可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肾炎患者不同类型肾功能改变不同,急性肾炎多数肾功能可恢复正常,慢性肾炎则会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儿童肾炎患者若肾功能持续受损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所需的代谢等功能,成人慢性肾炎肾功能减退会影响全身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病理类型及治疗原则
1.病理类型
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有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表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多种病理改变)。不同病理类型在不同年龄人群的分布有差异,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多见,中老年膜性肾病相对高发。
2.治疗原则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进行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患者需要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等。同时需要对症治疗,如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降脂等。肾炎的治疗需根据不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如控制血压、利尿等,多数可治愈;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及血浆置换等;慢性肾炎以延缓肾功能进展为主,包括控制血压(可选用ACEI/ARB类药物)、减少蛋白尿、避免肾损伤因素等。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中老年患者治疗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需兼顾多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