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慢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需通过多方面综合进行,包括详细采集用药史、基础疾病史、环境接触史等病史;观察肾功能异常、尿液异常、肾小管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尿渗透压及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利用超声检查初步筛查,必要时采用CT或MRI检查;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不明确者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且诊断时需充分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1.用药史: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服用过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因为这些药物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常见诱因,不同药物对肾脏损伤的机制和风险不同,长期或不规范使用相关药物可能逐渐引发肾脏间质病变。对于有特殊用药史的患者,需更细致追溯用药的剂量、时间等情况。
2.基础疾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基础疾病都可能累及肾脏,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间质组织;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影响间质功能,不同基础疾病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理过程和表现各有特点。
3.环境接触史: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重金属(如铅、镉等)、有机溶剂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可能损害肾脏间质,不同重金属或有机溶剂对肾脏的损伤机制不同,如铅可干扰肾脏细胞的代谢等过程,从而逐渐导致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观察
1.肾功能异常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的肾功能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减退逐渐明显,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对肾功能减退的耐受和表现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肾功能减退的症状相对更易早期被察觉,而年轻患者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症状不典型。
2.尿液异常: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高蛋白饮食的患者可能蛋白尿情况相对更易被影响,尿液异常的程度和表现与肾脏间质受损的部位和程度相关。
3.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可出现肾小管性酸中毒(如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表现为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尿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夜尿增多等)等。对于有夜尿增多情况的患者,需进一步评估肾小管功能,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的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情况,尿蛋白定量可了解蛋白尿程度,一般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多在1-2g/24h左右,但也有差异。通过尿沉渣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血尿的来源等情况。
2.肾功能检查: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血清肌酐水平会随着肾功能减退而升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肌酐正常范围不同,例如成年男性肌酐正常范围一般为53-106μmol/L,成年女性为44-97μmol/L,eGFR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对于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有重要意义。
3.尿渗透压及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测定尿渗透压可评估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尿渗透压常降低。还可进行尿β-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检测,这些小分子蛋白在肾小管受损时重吸收减少,尿中排泄增加,可反映肾小管功能损害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早期肾脏大小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脏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不同年龄患者肾脏超声表现略有差异,儿童肾脏相对体积较大,而老年患者肾脏可能因萎缩等出现体积变小等情况,超声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2.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观察肾脏结构,了解肾脏间质病变情况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肾脏形态、有无占位等情况时考虑使用。
五、肾活检病理检查
1.肾活检的必要性: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慢性间质性肾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间质的病理改变,如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特征性病理表现,从而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类型等。
2.肾活检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肾活检一般在B超引导下进行,术后需注意卧床休息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进行肾活检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其耐受能力和风险,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调整肾活检时机,有出血倾向等病史的患者需严格评估肾活检的禁忌证等情况。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病理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诊断慢性间质性肾炎,在整个诊断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以确保准确诊断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