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是什么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免疫性炎症疾病,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异常有关,有肾脏及全身表现,通过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受病理类型、病情控制情况影响,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炎症性肾脏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当累及肾脏时,就形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伤。例如,抗双链DNA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在肾脏内沉积。
2.细胞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参与了肾脏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异常的T淋巴细胞可能会进一步调节B淋巴细胞产生更多自身抗体等,加重肾脏的免疫损伤。
三、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蛋白尿:是常见表现之一,患者尿液中可检测到大量蛋白质,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等。
血尿: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的出现与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等有关。
水肿:由于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可引起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高血压:肾脏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可导致血压升高。
2.全身表现:患者还可出现发热、乏力、皮疹(如蝶形红斑等)、关节疼痛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较高,抗双链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诊断特异性较强,还有抗Sm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评估肾脏功能受损程度,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已有较明显损害。
2.肾脏病理检查:肾穿刺活检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程度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的病理类型在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些类型可见苏木精小体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在病情活动期,患者需要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饮食:根据患者肾功能等情况调整饮食,一般需要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患者需要限制钠盐摄入。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等发挥治疗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等,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及副作用。
六、预后情况
1.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理类型:不同的肾脏病理类型预后不同,一般来说,一些相对较轻的病理类型预后较好,而一些严重的病理类型预后较差。例如,微小病变型相对预后较好,而新月体肾炎型等预后相对较差。
病情控制情况: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遵循治疗方案等都会影响预后。如果能够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病情得到良好控制,预后相对较好;反之,预后可能较差。
2.总体预后: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预后已经有了一定改善,但仍然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逐渐恶化等情况,少数严重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高增长等,在治疗时需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等。同时,儿童患者的依从性可能相对较差,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沟通和监督治疗。
2.育龄女性患者:育龄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需要注意妊娠相关问题。在病情稳定且医生评估可以妊娠的情况下,妊娠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妊娠可能会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病情活动。同时,一些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老年患者: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药物的选择需要避免加重这些基础疾病。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需要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