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阶段,介于肾功能代偿期和肾衰竭期之间,此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代谢废物蓄积。其病因包括原发性(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和遗传性(如多囊肾)肾脏疾病。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心血管系统等症状。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血肌酐等指标及肾小球滤过率等)和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CT或MRI)。治疗分非药物(饮食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和药物(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改善肾循环药物)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休息与运动、戒烟限酒、预防感染。积极治疗和调整可延缓进展,需定期随访,控制不佳可能进展至肾衰竭需替代治疗。
一、定义与概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一个阶段,此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能力减退,血中尿素氮、肌酐等含氮代谢产物蓄积。此阶段介于肾功能代偿期和肾衰竭期之间,患者肾功能已出现较明显损害,但尚未达到肾衰竭的严重程度。
二、病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的常见原因,炎症持续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逐渐引起肾功能减退。
2.继发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状态损害肾脏血管和肾小球;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使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血液灌注和滤过功能。
3.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患者肾脏存在多个囊肿,随着囊肿增大,压迫周围肾组织,导致肾功能受损。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氮质代谢产物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
2.血液系统症状:可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原因是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患者可能出现水钠潴留,表现为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也可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和机体代谢功能。
4.心血管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还可能出现心包炎等心血管并发症。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是重要的诊断指标,同时检测肾小球滤过率,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一定程度可诊断。还需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了解患者贫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2.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和结构,判断肾脏是否存在萎缩、囊肿等病变;CT或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肾脏内部结构,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治疗
1.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遵循优质低蛋白饮食原则,减少植物蛋白摄入,增加优质动物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等的比例,以减轻肾脏负担;同时控制盐和磷的摄入,避免水钠潴留和高磷血症。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使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
2.药物治疗
纠正贫血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症状。
调节钙磷代谢药物: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预防肾性骨病。
改善肾循环药物:某些药物可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延缓肾功能进展。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用药时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时,要综合考虑各疾病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疾病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治疗时要特别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合理饮食调整。对于必须使用的药物,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肾脏负担加重,病情可能进展较快。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与妇产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六、生活方式调整
1.休息与运动: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应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肾脏负担。
2.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进一步损害肾脏血管和功能,患者应戒烟限酒,减少对肾脏的不良刺激。
3.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预防呼吸道、泌尿系统等感染,感染可加重肾脏损害,导致病情恶化。
七、预后与随访
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患者若能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危险因素,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可延缓肾功能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指标,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进展至肾衰竭期,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