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相关检查、治疗原则四方面介绍了心绞痛和神经官能症痛的区别。心绞痛性质多为压榨等且有特定诱因,伴随胸闷等症状,心电图等可辅助检查,发作时休息或用药缓解,缓解期需避免诱因、用药物或手术治疗;神经官能症痛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伴随精神心理症状,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心理评估量表可助诊,主要靠心理治疗及谨慎用调节神经药物。
一、疼痛特点
1.心绞痛:
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伴有烧灼感,患者往往不敢继续活动,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例如,劳力性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停止活动后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年龄人群中心绞痛的疼痛表现可能相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典型;男性和女性在心绞痛疼痛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心绞痛有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更高,疼痛特点可能受基础病变影响。
诱因: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疼痛发生在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
2.神经官能症痛:
性质: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胀痛、隐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且疼痛可因注意力转移等因素而减轻。比如,有的患者会感觉胸部像被绳子勒住一样的疼痛,但部位不固定,情绪紧张时疼痛往往加重。不同年龄人群中神经官能症痛的表现类似,但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因素诱发,老年患者可能因心理状态变化而出现疼痛;性别差异不明显;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神经官能症痛,其疼痛特点受心理状态影响显著,心理压力大时疼痛可能更明显。
二、伴随症状
1.心绞痛:
可伴有胸闷、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表现。老年患者伴随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乏力、气短等;女性患者可能除了典型胸痛外,还可能有上腹部不适等不典型伴随症状;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伴随症状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较重时伴随症状更明显。
2.神经官能症痛:
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大出现神经官能症痛并伴有明显的情绪烦躁、睡眠障碍;老年患者可能因退休等生活方式改变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引发疼痛并伴有睡眠浅等情况;性别差异不大,但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心理状态波动,影响神经官能症痛的伴随症状;有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或近期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人群,神经官能症痛伴随的精神心理症状更突出。
三、相关检查
1.心绞痛:
心电图: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缓解后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电图表现类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心电图异常,影响对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的判断;男性和女性心电图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心电图可能有生理性改变;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电图异常表现更具特征性,可辅助诊断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对于怀疑心绞痛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神经官能症痛:
各项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器质性病变相关的异常指标,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心肌酶谱等通常正常。不同年龄人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均无器质性疾病的实验室依据;性别差异在实验室检查中无体现;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情况的人群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异常。
心理评估量表:可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心理评估量表来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有助于诊断神经官能症痛。青少年可通过适合其年龄的简化心理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老年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时需考虑其认知功能等因素;有精神心理问题倾向的人群心理评估量表结果往往提示异常。
四、治疗原则
1.心绞痛:
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也可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症状。
缓解期:需避免诱发因素,使用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药物时需谨慎;女性患者的治疗与男性基本相同,但要关注其特殊生理时期对药物的反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心绞痛的相互影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神经官能症痛:
主要是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精神压力。也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但需谨慎,避免滥用药物。青少年患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等治疗;老年患者心理治疗时需考虑其沟通能力等因素,可由家属配合进行心理支持;有精神心理疾病史的人群在治疗神经官能症痛时需综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且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