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是什么原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肠道本身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肠道本身疾病有肠道肿瘤(良性如结肠腺瘤、恶性如结肠癌直肠癌)、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血管畸形、肠息肉;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肠结核)。
一、肠道本身疾病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1.肠道肿瘤
良性肿瘤:如结肠腺瘤等,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结肠腺瘤一般生长缓慢,当瘤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因表面黏膜糜烂、溃疡等原因引起出血,在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肠道腺瘤的风险显著增高,此类人群下消化道出血的潜在风险也相应增加。
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结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长期不愈可增加癌变风险)、遗传因素(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丰富且肿瘤组织脆弱,容易发生破溃出血,临床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发生。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遗传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出血程度可轻可重,一些长期不规范治疗或病情控制不佳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会增加,且年龄对其发病有一定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
克罗恩病:同样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肠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黏膜充血、溃疡形成,可导致出血。患者除了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外,也可能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其发病年龄跨度较广,青少年至中老年均可发病,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都需要规范的医疗干预来控制病情,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肠道血管畸形
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获得性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畸形可能在胚胎发育时期就已形成,如动静脉畸形等,其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获得性血管畸形可能与肠道慢性缺血、炎症等因素有关,例如老年人因肠道动脉硬化导致肠道慢性缺血,进而引起血管代偿性扩张、畸形,增加出血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肠道血管畸形,但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等情况增多,老年人发生获得性肠道血管畸形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几率相对升高。
4.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当息肉较大、蒂部较细时,容易因粪便摩擦等原因导致息肉表面黏膜破损出血。炎性息肉多与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出血相对较少,但如果炎症持续存在,也可能导致息肉部位出血。不同年龄段均可出现肠息肉,但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较高,因此中老年人群下消化道出血因肠息肉引起的风险需引起关注。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体内血小板水平降低,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肠道黏膜也可能因血小板减少而发生出血,常见症状有便血等。该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患病,儿童患者多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而成人患者病因相对复杂,治疗上需要针对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进行干预,以减少下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以及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患者体内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过程异常,容易发生出血,肠道出血是其可能的临床表现之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由于药物抑制了凝血机制,也容易出现包括肠道在内的多部位出血,这类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老年患者因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有所变化,服用抗凝药物时发生下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管理。
2.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肠道,导致肠道黏膜血管炎等病变,引起下消化道出血。该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在疾病活动期,肠道受累的几率增加,可能出现腹痛、便血等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女性患者在育龄期需要注意自身免疫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控制病情,减少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志贺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引起脓血便等下消化道出血表现。该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病情迁延不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
肠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肠道炎症、溃疡,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各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相对多见,患者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肠道症状,便血也是常见表现之一,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结核菌素试验、肠镜及病理检查等综合判断,一旦确诊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