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怎么回事
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发的血压升高,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包括肾素分泌增多致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加及肾脏排水排钠功能减退致水钠潴留;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疾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和肾血管性疾病(如肾动脉狭窄);临床表现有血压升高及原发病相关表现;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原发病治疗和降压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肾性高血压的定义
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肾脏在血压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肾脏发生病变时,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从而引发血压升高。
二、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1.肾素分泌增多:某些肾脏疾病,如肾动脉狭窄等,会使肾脏缺血,刺激肾小球旁器分泌大量肾素。肾素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升高血压。
2.肾脏排水、排钠功能减退:肾脏是调节水钠平衡的重要器官,当肾脏发生病变时,其排水、排钠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会使心脏前负荷加重,心输出量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相对增加,造成水钠潴留,引发高血压。
三、肾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1.肾实质性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前常有链球菌等感染史,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逐渐进展,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长期可引起高血压。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小球炎症,影响肾脏功能,进而引发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硬化,出现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
2.肾血管性疾病
肾动脉狭窄: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粥样斑块阻塞肾动脉,使肾脏缺血,激活RAAS系统;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常见于青年女性,肾动脉中层病变导致血管狭窄。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流减少,刺激肾素分泌,引起血压升高。
四、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1.血压升高表现: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部分患者血压呈持续性升高,也有部分患者血压波动较大。一般来说,肾性高血压的血压水平相对较高,且不容易被一般的降压药物完全控制。
2.原发病相关表现:如果是肾实质性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还会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有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表现;糖尿病肾病患者有糖尿病的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如果是肾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可能有腹部血管杂音等表现。
五、肾性高血压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肾脏疾病的发生时间、症状、治疗情况等,以及有无高血压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测量血压,双侧上肢血压对比,检查腹部有无血管杂音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有无蛋白尿、血尿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肾实质性疾病。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功能受损情况。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检查: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等,有助于判断RAAS系统是否激活。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发现肾实质性病变或肾动脉狭窄等情况。
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和狭窄部位。
六、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肾实质性疾病,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如果是肾血管性疾病,对于肾动脉狭窄可考虑介入治疗(如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或手术治疗,以恢复肾脏血流。
2.降压治疗: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例如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通过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发挥降压作用,同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RB类药物如氯沙坦等,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也能起到降压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肾性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谨慎选择降压药物。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某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儿童的血压、生长发育指标等。
2.老年人:老年人肾性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降压治疗时,要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以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长效、平稳降压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肾性高血压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