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
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其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治疗现场需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包括电除颤、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基础疾病及长期心律失常病史。
一、定义与特点
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频率完全不规则的颤动波,患者会迅速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等表现,如不及时处理很快会导致猝死;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也可能迅速进展为心室颤动等更严重情况从而危及生命。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
老年人中,冠心病是导致随时有猝死危险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血管狭窄、斑块形成等情况易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律失常。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
儿童时期,先天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如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患儿,心脏电活动容易出现紊乱,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
2.性别因素
男性在中年以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因此男性相对更易因冠心病相关因素引发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而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绝经后女性也可能出现此类严重心律失常。
3.生活方式
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对心脏电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猝死的风险。例如,长期酗酒者心肌细胞功能可能受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缺乏运动、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导致肥胖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几率增加,这些疾病都是引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肥胖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功能,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心肌供血,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4.病史因素
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纤维化,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明显时,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有长期心律失常病史且未良好控制的患者,病情可能逐渐进展,从一般的心律失常发展为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例如,长期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可能会进展为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可清晰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频率、节律等情况。对于怀疑随时有猝死危险心律失常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能发现心室颤动的颤动波、室性心动过速的宽大畸形QRS波群等特征性表现。例如,心室颤动时心电图上无正常的QRS-T波,代之以不规则的低振幅波动;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见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宽大畸形QRS波,频率多在100-250次/分钟。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对于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对于诊断间歇性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有重要价值。
2.心脏电生理检查
通过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不同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并进行程序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发生机制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诊断的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例如,能明确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左心室还是右心室等具体情况,从而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1.现场急救(心肺复苏相关)
对于发生心室颤动等随时有猝死危险心律失常的患者,现场第一目击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6厘米,人工呼吸要确保有效通气。心肺复苏是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为后续的专业救治争取时间。
2.高级生命支持
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电除颤。对于心室颤动患者,早期电除颤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一般要求在心室颤动发生后3-5分钟内进行电除颤,除颤能量一般为200-360焦耳。同时,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有助于转复心律和维持心律稳定。
五、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物质食物的摄入,维持健康体重。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等。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脏健康状况。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如冠心病患者应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等,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定期复查,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情况时,血压应控制得更严格。心肌病患者要根据病情接受相应的治疗,定期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
对于有长期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减少心律失常进展为严重情况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