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肾衰竭按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导致。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致肾灌注不足,儿童血容量少、老年人储备功能差易发病)、心输出量减少(严重心衰等致肾灌注减少,女性妊娠相关心脏问题、长期饮酒者风险高)、外周血管扩张(感染性休克等致血管扩张、肾灌注降低,自身免疫病活动期患者风险高);肾性因素有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快,自身免疫病患者易并发)、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常见,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致,老年人及儿童用肾毒性药物易发病;急性间质性肾炎多因药物过敏,有药物过敏史者需谨慎)、肾血管病变(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老年人及房颤患者易患,肾静脉血栓形成与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相关);肾后性因素是尿路梗阻,常见于肾盂输尿管等处结石、狭窄等,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原因,儿童多因先天性畸形,长期饮水少易致尿路结石引发梗阻。
一、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一)血容量不足
1.常见原因: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大量呕吐、腹泻导致体液丢失;烧伤患者大量体液渗出等。这些情况会使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血液丢失时,体内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的血液供应相应减少,影响肾脏正常的滤过功能。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更容易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且儿童在发生呕吐、腹泻等情况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体液丢失更易导致血容量迅速下降。老年人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即使是轻度的血容量不足也可能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二)心输出量减少
1.常见病因:严重的心衰、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会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进而使肾脏灌注减少。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下降,肾脏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引发急性肾衰竭。
2.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女性在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如妊娠相关的心脏问题,可能更易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比如妊娠合并严重心脏病时,心脏功能受影响,心输出量降低,肾脏灌注随之减少。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增加心输出量减少的风险,进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心脏功能的监测,以预防相关并发症。
(三)外周血管扩张
1.常见情况:感染性休克时,细菌毒素等因素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肾脏灌注降低。例如,严重的细菌性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出现外周血管扩张,肾脏灌注不足。
2.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疾病活动期可能出现血管炎等情况,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增加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发生风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病情活动时,可能并发血管炎,影响外周血管功能。
二、肾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一)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儿童患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发病后可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表现,同时可能伴随急性肾衰竭。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迅速,由于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严重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该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相对多见一些。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更易并发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导致急性肾衰竭。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
1.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性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类型。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是主要病因。肾缺血如上述肾前性因素进一步发展,肾毒性物质包括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重金属(如汞、铅等)、生物毒素(如蛇毒等)。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易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儿童在使用一些药物时也需严格监测,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不当使用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2.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是常见原因,如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等药物后,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不同年龄、性别对药物过敏的发生率无绝对特异性,但某些药物在特定人群中过敏风险可能不同。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在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防止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进而导致急性肾衰竭。
(三)肾血管病变
1.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可由心脏内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导致肾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肾脏缺血坏死。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是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肾衰竭的高危人群。有心脏疾病病史,如房颤患者,心脏内易形成血栓,增加肾动脉栓塞的风险。
2.肾静脉血栓形成:多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如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同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肾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影响肾脏血液回流,导致急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患者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预防肾静脉血栓形成。
三、肾后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一)尿路梗阻
1.常见部位及原因:尿路梗阻可发生在肾盂、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等部位。肾盂输尿管junction处结石、输尿管狭窄、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是常见原因。前列腺增生在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进而引起双肾积水,若不及时解除梗阻,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儿童尿路梗阻可能由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原因引起,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
2.性别与年龄影响: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老年男性,是男性老年人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儿童的尿路梗阻原因多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不同性别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具体畸形类型可能因性别有一定特点。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水过少可能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尿路梗阻,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有不良饮水习惯的人群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增加饮水量,预防尿路结石及相关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