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蛋白尿的症状
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可致尿液外观变化(如泡沫尿、颜色改变),常伴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蛋白尿症状特点有差异,肾小球源性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源性蛋白尿因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引起,混合性蛋白尿则同时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
一、蛋白尿的定义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选择性滤过作用,仅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质从肾小球滤过,且肾小管会重吸收大部分滤过的蛋白质,使得终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50mg。当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蛋白排泄量增多,就会出现蛋白尿。
(一)尿液外观变化
1.泡沫尿
这是蛋白尿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表现。由于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尿液表面张力发生改变,排尿后会出现较多持久的泡沫。比如,正常情况下尿液形成的泡沫很快会消散,而当存在蛋白尿时,尿液中的泡沫往往较长时间不消失。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来说,儿童出现泡沫尿时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的肾脏功能相对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出现蛋白尿相关问题;成年人如果长时间出现泡沫尿且不消退,也需要及时就医检查。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后短时间内可能也会出现暂时性泡沫尿,但一般很快会恢复,而病理性的泡沫尿往往持续存在且可能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2.尿液颜色改变
一般蛋白尿本身不一定会导致尿液颜色有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如果蛋白尿是由某些严重肾脏疾病引起,可能会伴随血尿等情况,此时尿液可能会呈现洗肉水样、浓茶色等。例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会同时出现蛋白尿和血尿,尿液颜色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影响尿液检查结果的判断,需要避开月经周期进行准确的蛋白尿相关检查;有基础肾脏病史的患者出现尿液颜色改变时,往往提示病情可能有变化,需要更加密切关注。
二、伴随症状
1.水肿
蛋白尿患者常伴有水肿症状。水肿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有关。水肿可出现在身体多个部位,常见的有眼睑、颜面水肿,尤其是晨起时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不同年龄人群水肿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水肿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因为儿童活动相对较少,水肿部位可能更固定;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等方面的变化,水肿可能相对隐匿,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较为严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卧床的患者出现水肿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卧床会影响血液循环,加重水肿情况;有肾脏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以减轻水肿症状。
2.高血压
蛋白尿与高血压常常相互影响。一方面,蛋白尿患者中很多会合并高血压,可能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水钠潴留和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高血压也会加重肾脏损害,进一步促进蛋白尿的产生。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出现蛋白尿合并高血压的情况需要特别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会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年龄方面,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高血压,同时合并蛋白尿时肾脏功能进一步受损的风险更高。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出现蛋白尿时要更加关注血压变化,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等指标。
3.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随着蛋白尿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会有乏力、疲倦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代谢废物排出障碍,毒素在体内积聚影响了全身的代谢和功能状态。对于儿童患者,肾功能减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肾脏功能异常会影响体内多种激素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排泄等;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后,身体的恢复能力下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加重肾脏负担,对于已有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倾向的人群来说,更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加重病情。
三、不同病因导致蛋白尿的症状特点差异
1.肾小球源性蛋白尿
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除了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一般表现外,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还有各自特点。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起病前往往有链球菌感染史,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水肿多为轻至中度;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情迁延,蛋白尿持续存在,水肿程度可轻可重,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贫血、夜尿增多等表现。对于儿童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和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治疗;女性患者如果在妊娠期出现肾小球源性蛋白尿,要警惕妊娠相关肾小球疾病,如妊娠合并肾小球肾炎等,需要在产科和肾内科的共同监测下进行处理。
2.肾小管源性蛋白尿
主要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患者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如β-微球蛋白等。临床症状相对肾小球源性蛋白尿可能不那么典型,除了有轻度蛋白尿外,可能会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其他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对于老年人,由于肾小管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更容易出现肾小管源性蛋白尿,需要注意定期检查肾小管功能相关指标;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史的人群,如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等,要警惕药物引起的肾小管损伤导致的蛋白尿,及时调整药物并监测尿液情况。
3.混合性蛋白尿
同时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损,见于肾小球肾炎后期或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糖尿病肾病晚期等。患者既有肾小球源性蛋白尿的表现,如大量中大分子蛋白质排泄增多,又有肾小管源性蛋白尿的表现,如小分子蛋白质也增多,同时可能伴有肾功能减退的各种全身表现,病情相对较为复杂。对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当出现蛋白尿时,要同时考虑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混合性蛋白尿可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保护肾脏功能,并且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出现混合性蛋白尿时,对母婴影响更大,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血糖和肾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