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区别是什么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起病隐匿,早期症状非特异,随病情进展有靶器官损害表现,靠多次非同日测血压等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继发性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血压常突然升高且波动大,有原发病特定表现,靠针对性检查明确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去除病因后血压多可改善。
一、定义与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环境因素,如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肥胖等都可能促使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性别上无明显早期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长期高脂饮食等)会加重患病风险,病史方面若有家族高血压病史则患病风险更高。
2.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其病因明确,如肾脏疾病,像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可导致肾脏功能异常,引起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还可见于嗜铬细胞瘤等;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缩窄等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血压升高;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等也可能引发。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病因相关因素是主要诱因,性别无特定偏向,生活方式因素相对不是直接病因,但基础疾病的存在会影响病情,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者易出现继发性高血压。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会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悸、胸闷、心绞痛等;累及脑部可出现头晕、头痛加重,甚至发生脑卒中(如脑出血、脑梗死);累及肾脏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一般进展相对缓慢,与长期的不良生活及遗传等因素累积作用相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症状随血压升高逐渐显现靶器官受损表现。
2.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常突然升高且血压数值较高,部分患者血压波动较大。除了有高血压本身的症状外,还会有原发病的特定表现,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高血压外,还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多尿、夜尿增多等表现;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可呈阵发性升高,发作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主动脉缩窄患者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可出现下肢无力、发凉、间歇性跛行等表现。其临床表现因原发病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发病年龄可能因原发病不同而有特点,比如某些肾脏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能在较年轻时就出现明显症状,性别因素对其临床表现影响不大,主要是原发病相关表现突出。
三、诊断方法
1.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通过多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来诊断,一般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家族史、生活方式等;进行体格检查,检查心、脑、肾等器官的情况;还需要进行一些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包括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心电图等,以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和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但主要是依据血压测量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年龄不同血压正常范围有差异(如成年人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139mmHg和舒张压60-89mmHg),不同性别在相同年龄段血压正常范围基本一致,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对诊断有辅助意义,病史中家族高血压史等是重要参考。
2.继发性高血压:除了像原发性高血压一样测量血压外,还需要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针对性检查。如怀疑肾脏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进行肾脏超声、肾功能检查、尿常规及尿蛋白定量等;怀疑内分泌疾病,可进行激素水平测定(如醛固酮、肾素、儿茶酚胺等)、肾上腺超声或CT等检查;怀疑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心脏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通过这些针对性检查来明确引起血压升高的具体病因,其诊断更依赖于针对特定病因的专项检查,年龄因素影响检查的选择和解读,不同年龄原发病的好发情况不同,性别因素一般不影响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性检查选择,病史中若有提示特定疾病的线索则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检查。
四、治疗原则
1.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采用DASH饮食模式(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乳制品,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富含钾的食物;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可能有一些考虑,比如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避免过低血压,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降压药物选择需谨慎,生活方式干预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措施,病史中有其他基础疾病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可恢复正常或改善。如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进行抗炎、保护肾功能等治疗;多囊肾如果有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治疗等。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通过手术切除腺瘤或增生的肾上腺组织来治疗,嗜铬细胞瘤则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等。当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血压大多能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及原发病的病情变化,年龄因素影响原发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比如儿童期的继发性高血压原发病治疗需更谨慎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性别因素一般不影响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发病治疗选择,病史中对原发病的准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