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过度堆积的肝病,发病与乙醇代谢、脂质代谢紊乱相关,危险因素有饮酒量、方式及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预防需控饮酒量等,治疗关键是戒酒并营养支持,有并发症时依情况用药,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
酒精性脂肪肝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使得脂肪在肝脏细胞内过度堆积而引发的肝脏疾病,属于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
二、发病机制
1.乙醇代谢相关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代谢为乙醛,乙醛又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代谢为乙酸。长期大量饮酒时,乙醇和乙醛的积累会干扰肝脏正常的代谢功能。例如,乙醛会抑制肝脏脂肪酸的氧化,使脂肪酸分解减少;还会影响脂质的合成与转运,导致脂肪在肝脏内蓄积。
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质,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肝细胞,破坏肝脏的抗氧化防御系统,进一步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2.脂质代谢紊乱
酒精会影响肝脏合成脂蛋白的功能,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减少,使得肝脏内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正常分泌到血液中进行转运,从而在肝脏内堆积。同时,酒精还会影响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动员,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更多的游离脂肪酸被肝脏摄取,加重肝脏脂肪的负荷,促使脂肪肝的发展。
三、危险因素
1.饮酒量与饮酒方式
饮酒量是重要因素,男性每天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引发酒精性脂肪肝。乙醇量的换算公式为:乙醇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例如,饮用500ml酒精度为50%的白酒,其中乙醇量为500×50%×0.8=200g。而且,长期bingedrinking(大量间断饮酒)比持续等量饮酒更易导致肝脏损伤,因为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使肝脏在短时间内承受过高的代谢负担。
不同的饮酒方式对肝脏的影响不同,空腹饮酒时,酒精吸收更快,对肝脏的损害更严重。因为空腹状态下,胃肠道对酒精的吸收没有食物的缓冲,酒精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到达肝脏,加重肝脏的代谢压力。
2.个体差异
性别方面,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男性较弱。这是因为女性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低于男性,且女性体内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而酒精易溶于脂肪,更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进而更多地转运至肝脏,增加肝脏脂肪沉积的风险。
年龄因素也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对酒精的耐受性降低,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脂肪肝。例如,老年人肝脏中的酶活性降低,对酒精代谢的能力减弱,即使饮酒量不多,也可能在肝脏内积累更多的脂肪。
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个体对酒精的代谢和肝脏的反应。例如,乙醛脱氢酶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乙醛代谢减慢,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乙醛的毒性作用,增加患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感性。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或轻微症状
多数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发现肝脏有脂肪浸润的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乏力可能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所致;右上腹轻度不适可能与肝脏肿大,牵拉包膜有关。
2.肝脏相关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肝脏可能会肿大,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一般比较柔软,可有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AST/ALT比值常大于2,这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特点。此外,还可能出现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种类、频率、每次饮酒的量以及饮酒的持续时间等。了解患者是否有空腹饮酒、bingedrinking等特殊饮酒方式,这对于判断是否存在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非常重要。例如,明确患者每天饮酒的乙醇量是否超过上述的危险阈值,以及饮酒的时间跨度等。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方法,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的特点,但对于轻度脂肪肝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比值小于1,当比值在0.7-1之间时为轻度脂肪肝,0.5-0.7为中度,小于0.5为重度。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有一定的辐射剂量。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是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方法,MRS可以定量检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设备昂贵,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3.实验室检查
除了肝功能检查中的相关指标异常外,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等指标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也可能有一定变化,但主要还是依靠综合评估。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病变,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通过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自身抗体等进行鉴别诊断。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群,应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乙醇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25g乙醇相当于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38°白酒75ml、高度白酒50ml。同时,应避免空腹饮酒,饮酒时搭配适量食物,以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和对肝脏的直接损害。对于有酒精性脂肪肝家族史或存在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更应严格控制饮酒,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肝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2.治疗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关键措施。戒酒可以使肝脏的炎症和脂肪变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部分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可以恢复。对于已经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即使继续饮酒,药物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纠正营养不良,因为长期饮酒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支持有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并发症,如肝功能明显异常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一些保护肝脏的药物,但应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加重肝脏负担。例如,当ALT、AST明显升高时,可考虑使用一些抗炎保肝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肝脏功能减退,在戒酒和治疗过程中更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和全身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注意药物对女性内分泌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谨慎选择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