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症状
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常见症状有泡沫尿、颜色异常、水肿、高血压等,病因包括肾小球源性、肾小管源性、溢出性等,诊断方法有尿液检查、血液检查、肾脏病理活检等,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蛋白尿的定义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选择性滤过作用,仅允许少量小分子蛋白质通过,而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后,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50mg。
二、蛋白尿的常见症状表现
(一)尿液外观改变
1.泡沫尿:尿中出现较多泡沫且不易消散是蛋白尿较常见的表现。这是因为尿中蛋白质增多,改变了尿液的表面张力,使得尿液容易形成泡沫。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常会出现这种泡沫尿的情况,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从而产生泡沫尿。
2.颜色异常:一般单纯蛋白尿本身可能不会使尿液颜色有明显改变,但如果蛋白尿是由泌尿系统出血等其他合并情况引起时,尿液可能会呈现红色(血尿)等异常颜色。
(二)伴随症状
1.水肿:蛋白尿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症状,常见于眼睑、颜面、下肢等部位。这是因为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比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出现全身性水肿,可从眼睑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2.高血压:部分蛋白尿患者会合并高血压。一方面,水肿导致血容量增加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另一方面,肾脏疾病本身也会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约半数会出现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三、蛋白尿的常见病因
(一)肾小球源性蛋白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由链球菌感染后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滤过膜上,导致滤过膜损伤,蛋白质漏出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则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炎症,逐渐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出现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多种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型肾病为例,多见于儿童,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蛋白尿。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可出现肾脏病变,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循环障碍,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据研究,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约30%会出现临床蛋白尿。
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导致蛋白尿。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除蛋白尿外,还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二)肾小管源性蛋白尿
1.间质性肾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炎症,如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感染等因素。炎症影响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增加,但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小于2g。
2.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或获得性近端肾小管多功能缺陷的疾病,可导致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等多种物质从尿中丢失,同时伴有蛋白尿。
(三)溢出性蛋白尿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这些轻链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但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从尿中排出形成蛋白尿。
四、蛋白尿的诊断方法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初步检测尿中蛋白质含量,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判断尿中是否有蛋白质,但定性试验存在一定误差,如尿液稀释等情况可能影响结果判断。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诊断蛋白尿及评估蛋白尿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超过150mg即可诊断为蛋白尿,根据定量结果可分为轻度(小于0.5g/24h)、中度(0.5-3.5g/24h)、重度(大于3.5g/24h)蛋白尿等不同程度。
3.尿蛋白电泳:通过电泳的方法分离尿中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有助于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蛋白尿(以中大分子蛋白质为主)还是肾小管源性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等,对病因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如果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蛋白尿相关的肾功能异常。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肌酐升高,尿素氮也会升高,同时常伴有蛋白尿。
2.血浆蛋白测定:测定血浆白蛋白等蛋白质水平,低蛋白血症常见于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如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
3.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怀疑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狼疮性肾炎,需要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协助诊断。
(三)肾脏病理活检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病情复杂的蛋白尿患者,肾脏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取肾脏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电镜等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病理亚型、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蛋白尿的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如肾小球肾炎,根据具体病理类型采取相应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对于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肾病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膜性肾病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如糖尿病肾病,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综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则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来控制自身免疫反应。
对于肾小管源性蛋白尿,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因,如停用相关肾毒性药物、控制感染等,以改善肾小管功能。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水肿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如噻嗪类利尿剂等,但需注意电解质平衡。
控制血压,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出现蛋白尿时,需要特别注意病因的排查,因为儿童蛋白尿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病综合征中的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剂量和用药风险。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
2.老年患者
老年蛋白尿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蛋白尿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使用ACEI/ARB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或高血钾等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蛋白尿需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情况。要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情况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果蛋白尿是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轻度时可通过休息、密切监测等保守治疗;重度时可能需要及时终止妊娠来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