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类,有少尿或无尿、水肿、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表现,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和支持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儿童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者预后较差。
一、定义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肾功能下降的临床综合征。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当肾脏在短时间内(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功能急剧减退时,就会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二、病因分类
1.肾前性:主要是由于肾脏灌注不足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脱水(如腹泻、呕吐、中暑等导致机体水分丢失过多)、心功能不全(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引起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肾脏血流减少)等。例如,大量失血时,身体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灌注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血容量相对较少,在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时更容易发生脱水,进而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本身心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且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在失血或脱水时更易出现肾脏灌注不足。
生活方式:长期脱水的生活方式(如不爱喝水等)会增加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有心功能不全基础疾病的人群,若不注意控制液体摄入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也易引发该情况。
2.肾性:是由于肾脏本身的实质病变引起。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病变。常见的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如肾毒性药物、缺血等导致肾小管细胞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感染等引起肾间质炎症)等。
年龄因素: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老年人由于肾脏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更容易受到肾毒性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病史: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时易发展为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使用某些药物后更易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引发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3.肾后性: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肿瘤压迫输尿管等。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的正常功能。
年龄因素: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较高,容易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儿童尿路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原因导致梗阻。
生活方式:长期高钙饮食等可能增加尿路结石的形成风险,从而引发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若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长时间憋尿等),会加重梗阻情况。
三、临床表现
1.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早期可能表现为尿量减少,但肾脏本身尚无实质性损伤,及时纠正灌注不足后尿量可恢复;肾性和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也会出现少尿或无尿,但肾性的少尿可能伴有血尿、蛋白尿等,肾后性的少尿可能在解除梗阻后尿量迅速增多。
年龄因素:儿童肾脏浓缩功能相对较弱,少尿或无尿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儿童对尿量变化的感知和表达不如成人准确,需要更密切观察;老年人由于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发生少尿或无尿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2.水肿:可出现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水肿相对较轻;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水肿可能较为明显,尤其是肾病综合征型的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引起水肿相对较晚,多在梗阻严重且时间较长时出现。
年龄因素:儿童水肿可能更易出现在颜面部等疏松组织部位,且由于儿童新陈代谢较快,水肿的发展速度可能相对较快;老年人水肿可能与心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因素相关,且消退相对较慢。
3.电解质紊乱:常见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升高)、低钠血症(血钠浓度降低)等。高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低钠血症可导致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年龄因素: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能对儿童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更为明显;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调节功能减退,发生电解质紊乱时病情可能更严重。
4.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乏力、意识障碍等。肾脏功能受损后,排酸保碱能力下降,导致体内酸性物质堆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年龄因素:儿童代谢率较高,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如呼吸深快可能更为急促;老年人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病情更为复杂。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升高。一般来说,血肌酐在短期内迅速升高提示急性肾功能不全可能,血肌酐升高的幅度和速度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尿素氮升高也常见于急性肾功能不全,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等,所以血肌酐的变化更具特异性。
尿常规: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异常;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常规可能在梗阻后期出现红细胞等异常。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如高钾、低钠等)和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尿路是否存在梗阻等情况。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大小通常正常;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可发现肾盂积水等梗阻表现;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大小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可能轻度增大等。
CT或MRI检查:对于明确尿路梗阻的原因(如结石、肿瘤等)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异常。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对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主要是补充血容量,如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纠正失血、脱水等情况;对于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需要治疗心功能不全,如使用改善心功能的药物等。
对于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如由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需要停用相关药物;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对于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需要解除尿路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尿路结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等解除梗阻因素。
2.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及时补充或调整相应的电解质和酸碱物质。例如,对于高钾血症,可采取限制钾摄入、使用降钾药物(如葡萄糖酸钙、胰岛素+葡萄糖等)等措施;对于代谢性酸中毒,可补充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热量供应,以减少机体自身蛋白的分解,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
六、预后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肾前性和肾后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肾功能多可恢复;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预后则相对较差,尤其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性病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年龄因素:儿童的预后相对较好,因为儿童肾脏的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在及时治疗后肾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由于本身肾脏储备功能差,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预后相对较差,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较高。
病史因素:有良好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后预后相对较好;有慢性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后病情更易反复,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