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什么
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肾脏病,可由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有肾功能减退、尿液异常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肾活检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延缓肾功能进展,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去除病因等治疗及时者预后相对较好,否则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定义
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肾脏病。它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是逐渐进展的肾脏疾病。
二、病因
1.药物相关
某些止痛药(如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复方制剂等)长期滥用是常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服用此类药物会损害肾间质,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此外,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也是重要的药物因素,马兜铃酸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逐步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
部分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也可能在长期或不当使用情况下影响肾间质,诱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对于有基础疾病需长期用药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更需密切监测肾脏情况,因为其本身基础疾病可能增加肾脏受损风险,在使用易致肾间质损伤药物时,发生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概率可能更高。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导致肾间质炎症、纤维化,进而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肾脏受累,其中肾间质病变是常见表现之一。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因为原发病的活动会加重肾间质损伤,进而影响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进展,所以要规范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
3.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中肾间质病变是其病理改变的一部分。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间质细胞外基质增多,间质纤维化,最终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更容易出现肾脏病变。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肾脏受损后更难恢复,所以这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延缓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进展。
高尿酸血症也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尿酸盐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导致炎症反应和间质纤维化。肥胖、长期高嘌呤饮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进而增加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风险。对于肥胖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来降低尿酸水平,减少对肾间质的损伤。
4.感染相关
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可累及肾脏间质,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会导致肾间质瘢痕形成、肾小管萎缩,逐渐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且未彻底治愈的人群,尤其是反复发生肾盂肾炎的患者,更易进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在儿童中,如果反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感染对肾间质的损伤可能更具破坏性,所以要及时、彻底治疗儿童泌尿系统感染,降低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风险。
三、病理表现
1.肾间质
主要表现为间质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取代正常的间质组织。同时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间质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受损,影响肾小管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排出。
2.肾小管
肾小管萎缩,肾小管的数量减少,管径变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出现变性、坏死等改变,如刷状缘消失、细胞空泡变性等。这会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尿液的浓缩稀释等功能。
四、临床表现
1.肾功能减退表现
早期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导致夜间排尿次数增多。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也逐渐下降,可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表现,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全身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慢性间质性肾炎出现肾功能减退时,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肾脏功能异常会影响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营养物质的平衡;老年人则可能在原有基础疾病基础上,肾功能减退症状更易被掩盖或加重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2.尿液异常
可出现蛋白尿,但一般为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2克以下。也可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此外,还可能出现尿比重降低等尿液浓缩稀释功能异常的表现。对于有尿液异常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尤其是对于有长期用药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的患者,尿液异常可能是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早期信号。
3.其他表现
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由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可能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相关的表现,如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关节红肿热痛等痛风表现。
五、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包括是否长期滥用止痛药、是否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是否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史。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要重点询问是否有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史,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情况及用药史等。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尿比重降低等;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生化检查可能发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3.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肾实质回声增强等改变,有助于评估肾脏形态结构的变化。CT检查也可辅助了解肾脏的形态及间质病变情况。
4.肾活检
肾活检是明确诊断慢性间质性肾炎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从而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六、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对于药物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应立即停用肾毒性药物。如因滥用止痛药导致,需坚决停止服用相关药物;对于含马兜铃酸中药引起的,要停用此类药物。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对肾间质的损伤。对于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如糖尿病肾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高尿酸血症要降低血尿酸水平等。
2.延缓肾功能进展
控制血压,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些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此类药物需谨慎,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等指标。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对于已经进入肾衰竭阶段的患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七、预后
慢性间质性肾炎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去除病因,病情较轻,治疗及时,部分患者肾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进展为肾衰竭的速度可减慢。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患者多会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长期肾脏替代治疗。不同人群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肾脏处于发育阶段,病情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预后相对更需关注长期的生长和肾功能维持;老年患者多有基础疾病,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