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不全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尿量改变(少尿或无尿、多尿)、水肿(全身性水肿、局部水肿)、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症状(高血压、心力衰竭)、血液系统症状(贫血、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有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异常及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实质回声,CT可观察肾脏形态等,助力诊断与病情评估
一、症状表现
1.尿量改变
少尿或无尿: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可导致尿量减少。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少于100ml称为无尿。例如,某些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患者,在疾病初期常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情况,这是因为肾小管受损,导致其重吸收和滤过功能障碍,使得尿液生成减少。对于儿童来说,尿量的判断标准与成人不同,婴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幼儿少于200ml、学龄前儿童少于300ml、学龄儿童少于400ml可视为少尿。不同年龄的尿量变化反映了肾脏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尿液生成调节的差异,年龄越小,肾脏功能越不完善,对尿量变化的敏感性可能越高。
多尿:在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多尿现象。这是因为受损的肾小管逐渐修复,但其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导致大量尿液排出。不过,多尿期患者仍需要密切关注,因为此时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低钾血症等情况,这与尿液中大量钾离子排出有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在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更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机体对电解质紊乱的代偿能力。
2.水肿
全身性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水钠潴留是导致水肿的重要原因。患者可出现眼睑、颜面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夜间平卧时,水分更容易在组织疏松部位积聚。对于患有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导致的水肿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因为水肿会增加血容量,使心脏泵血负担加重。此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肾脏功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减轻水肿。
局部水肿:有时也可能出现局部水肿,如下肢水肿等。水肿的程度与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一般来说,肾功能损害越严重,水肿可能越明显。但水肿的表现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一些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下肢静脉回流不畅等情况,在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需要与单纯的下肢静脉回流问题相鉴别。
3.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这是因为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毒素在体内堆积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对于儿童患者,食欲不振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摄入。所以对于儿童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除了关注肾脏功能外,还需要注意保证其营养供应,必要时可采取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
恶心、呕吐: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毒素积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可能会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急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恶心、呕吐可能会加重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和补液情况。
4.心血管系统症状
高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钠排水功能减退,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此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高血压可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患有高血压基础疾病的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能更难控制,需要综合调整治疗方案,既要考虑控制血压,又要兼顾肾脏功能的保护。
心力衰竭:由于水钠潴留、高血压等因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不能平卧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心力衰竭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等变化。比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烦躁不安等,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仔细辨别,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的迹象并进行处理。
5.血液系统症状
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贫血,主要是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此外,毒素蓄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慢性失血等因素也可能参与贫血的发生。贫血可使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导致的贫血风险增加,在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贫血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全身状况的恶化,需要综合评估贫血的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但要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因为肾功能不全时,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生成减少等原因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减少出血风险。例如,在护理儿童患者时,要注意保护患儿,避免磕碰等,防止出现出血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相关表现
1.肾功能指标
血清肌酐(Scr):血清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血清肌酐迅速升高。正常男性血清肌酐为53-106μmol/L,女性为44-97μmol/L,当血清肌酐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超过基础值的50%时,往往提示存在急性肾功能不全。例如,患者既往基础血清肌酐正常,在发生急性肾损伤后,血清肌酐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快速上升。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血清肌酐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血清肌酐正常范围相对较低,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准确判断血清肌酐是否异常。
血尿素氮(BUN):血尿素氮也可反映肾功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血尿素氮也会升高,但不如血清肌酐敏感。正常成人血尿素氮为3.2-7.1mmol/L,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可明显升高。在评估肾功能时,常结合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的比值来综合判断,例如,肾前性氮质血症时,血尿素氮升高比血清肌酐更明显,比值常大于20:1。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的基础值可能就相对较高,在判断急性肾功能不全时需要考虑其基础情况。
2.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钾减少,同时组织分解代谢增加,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容易出现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对于有心脏病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患有冠心病等疾病,高钾血症的危害更大,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高钾血症。例如,可通过静脉注射钙剂、应用碳酸氢钠等方法来降低血钾浓度。
低钠血症:患者可能出现低钠血症,主要是因为水钠潴留时水的潴留多于钠的潴留,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血钠浓度低于135mmol/L为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可引起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等。对于老年患者,低钠血症可能会加重其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谨慎处理。可根据低钠血症的程度采取补充钠盐等治疗措施,但要注意补钠的速度和量,避免过快纠正低钠血症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等并发症。
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导致酸性代谢产物蓄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血气分析显示pH值降低,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呼吸深快等代偿表现,严重时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对于儿童患者,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通过血气分析等检查来准确判断,并及时进行纠正治疗,可通过静脉补充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来纠正酸中毒。
三、影像学检查相关表现
1.超声检查
肾脏大小: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增大。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等。如果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肾脏可能会增大,这是因为肾小管细胞肿胀等原因导致肾脏体积增大。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肾脏的发育情况和形态变化,与正常儿童肾脏大小进行对比,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肾功能不全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肾脏实质回声:肾脏实质回声可能会增强,这提示肾脏可能存在水肿等病变。当存在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实质的结构和回声会发生相应改变,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这些异常回声,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例如,在急性间质性肾炎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实质回声也可能会有相应变化,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CT检查
肾脏形态:CT检查可以更详细地观察肾脏的形态,对于一些复杂的病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如肾脏血管病变等,CT检查可能会发现肾脏血管的异常,如肾动脉栓塞等情况。通过CT血管造影等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肾脏血管的情况,有助于明确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对于老年患者,肾脏血管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CT检查在明确病因方面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例如,肾动脉栓塞导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CT检查可以发现相应的血管阻塞等表现,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