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以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变性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肾脏疾病,可急性起病致急性肾功能损伤。病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各病因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有不同特点。病理表现为光镜下肾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临床表现有肾功能异常、尿改变、全身表现等,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需采集病史、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等。治疗包括去除病因、免疫抑制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种以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变性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肾脏疾病,可急性起病,是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药物因素:多种药物可引发,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利尿剂等。不同药物引发机制有所不同,部分是通过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肾间质炎症,例如某些抗生素可能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后激发免疫应答,进而损伤肾间质。
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因药物因素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药物清除率降低,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相对较多,增加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性别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药物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概率,但不同性别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不同的用药情况,间接影响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使用某些易引发该病的药物的人群,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发病风险较高。
病史: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使用易致敏药物时,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明显增加;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肾脏对损伤的抵抗力下降,使用相关药物后更易诱发该病。
2.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可引起,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肾间质炎症;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也可累及肾间质导致发病。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关键,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复合物等沉积在肾间质引发炎症。
年龄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感染后更易引发免疫紊乱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对感染的应对能力下降,感染后也较易出现肾间质炎症。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感染后发病概率不同,但不同性别感染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异,间接影响肾脏受累情况。
生活方式: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拥挤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的机会,从而提高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风险。
病史: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感染后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性更高;有慢性感染性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病情迁延易累及肾脏引发该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出现肾间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肾间质成为攻击靶点,引发炎症反应。
年龄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不同,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表现和预后可能有所差异。
性别方面: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明显性别差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这也导致女性患急性间质性肾炎中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概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活动,进而影响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例如长期劳累可能使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平衡进一步失调,增加肾间质受累的风险。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肾间质炎症累及肾脏。
三、病理表现
光镜下可见肾间质水肿,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免疫荧光检查通常为阴性或仅见少量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改变。
四、临床表现
1.肾功能异常:可出现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损伤,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年龄方面:儿童急性间质性肾炎导致的肾功能异常可能进展相对较快,需密切监测,因为儿童的肾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本身肾功能有一定减退,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时肾功能恶化可能更迅速,且恢复相对困难。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肾功能异常程度不同,但不同性别的基础健康状况可能影响对肾功能异常的耐受和后续治疗。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使患者基础肾功能处于相对较弱状态,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后肾功能恶化更明显。
病史: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后肾功能恶化程度更重,恢复更难。
2.尿改变: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等,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白细胞尿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
年龄方面:儿童患者的尿改变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尿中细胞成分的变化可能有其自身特点;老年人的尿改变可能受基础肾脏疾病等影响,与其他年龄段有所差异。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尿改变的本质不同,但不同性别的泌尿系统解剖和生理差异可能对尿中成分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尿液的成分,进而影响对尿改变的判断,但不是尿改变的根本原因。
病史: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尿改变可能更复杂,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
3.全身表现: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与病因相关,如药物过敏引起者常伴有皮疹等过敏表现,感染引起者多有发热等感染征象。
年龄方面:儿童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儿童对皮疹等表现的描述可能不准确,需要更细致观察;老年人全身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显著,需注意鉴别。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但不同性别的基础健康状态可能影响对全身症状的耐受和应对。
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全身症状带来的不适,但不是决定全身症状的关键因素。
病史:有全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全身症状可能更复杂,与原有疾病的病情活动相关。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用药史、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
年龄方面:儿童要详细询问近期用药情况、有无感染诱因等;老年人需重点了解长期用药史、既往感染情况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
性别方面:了解女性患者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及相关疾病史等。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的日常用药习惯、居住环境等生活相关情况。
病史:梳理患者既往的疾病史、过敏史等。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情况。
肾功能检查:测定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评估肾功能。
血液免疫学检查: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等,协助明确是否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
肾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通过肾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肾间质炎症及肾小管病变情况。
年龄方面:儿童肾活检相对需要更谨慎的评估,考虑其创伤风险和配合程度等;老年人肾活检需评估全身状况,如凝血功能等,因为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肾活检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方面:无特殊性别相关的肾活检禁忌,但需结合性别相关的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评估。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影响肾活检本身,但肾活检后需根据生活方式调整休息等。
病史:有出血倾向病史等的患者肾活检需特别谨慎。
六、治疗
1.去除病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控制感染等。
年龄方面:儿童停用可疑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替代药物需更谨慎;老年人停用药物时要评估基础疾病对停药的耐受性等。
性别方面:无特殊性别相关的药物停用注意事项,但需结合性别相关疾病情况。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调整配合病因去除,如感染患者需注意休息等促进感染控制。
病史: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去除病因时需考虑基础疾病与新措施的相互影响。
2.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能需要使用,如糖皮质激素等。
年龄方面:儿童使用免疫抑制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老年人使用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免疫抑制治疗的不同,但女性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时需考虑对生殖系统等的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月经等)。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影响免疫抑制治疗本身,但治疗期间需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以促进康复。
病史: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时需注意防范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3.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年龄方面:儿童对症支持治疗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水电解质和营养的特殊需求,如儿童对液体量的需求与成人不同,营养支持需保证足够的生长所需营养;老年人对症支持治疗需关注其心肾功能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耐受能力,营养支持要兼顾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等。
性别方面:无特殊性别相关的对症支持差异,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的调整。
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配合对症支持治疗有利于患者康复,如合理的饮食和休息等。
病史:有心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对症支持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对心脏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