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是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致不能正常过滤血液等,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骤,由肾前、肾性、肾后因素引起;慢性由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而来,有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上急性有少尿或无尿、多尿、恢复期等期表现,慢性早期症状轻,晚期全身多系统受影响。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上急性需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肾脏替代治疗;慢性要治基础病、延缓恶化、肾脏替代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不全的定义
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肾脏不能正常地过滤血液、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肾脏具有过滤血液形成尿液、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等)、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稳定以及分泌一些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等重要功能,当这些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害时,就出现了肾功能不全。
二、分类情况
(一)按病程急缓分类
1.急性肾功能不全:起病急骤,通常是由于肾脏血流灌注突然减少(如大量失血、休克等)、肾脏本身的急性损伤(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等)等原因引起。短时间内肾脏过滤功能迅速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肾脏灌注不足,可引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其病程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周不等,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治疗有可能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会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2.慢性肾功能不全:多是由慢性肾脏疾病逐渐发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病情呈慢性进行性进展,肾脏结构逐渐遭到破坏,功能逐步减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贫血、乏力、水肿、高血压等,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期。其病程较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三、常见病因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
1.肾前性因素:主要是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常见于大量呕吐、腹泻引起的脱水,严重的外伤、手术导致的大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以及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的肾血管收缩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使肾脏血液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引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2.肾性因素:是肾脏本身的实质病变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包括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血管疾病(如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等)。例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可由缺血、中毒(如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等)等因素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导致肾功能障碍。
3.肾后性因素: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常见于双侧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道梗阻、膀胱肿瘤引起的尿路梗阻等。尿路梗阻可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的正常功能,如果梗阻不能及时解除,就会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损害。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脏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因。患者肾小球逐渐发生炎症、硬化等病变,导致肾脏功能逐步减退。另外,如IgA肾病等也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2.继发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动脉硬化等病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据相关研究,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首要病因。
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可使肾脏的小动脉发生硬化,肾实质缺血,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从而影响肾脏功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肾脏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狼疮性肾炎,若病情反复活动,可逐渐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肾脏,引发相应的肾脏病变,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会压迫肾实质,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1.少尿或无尿期: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同时,由于代谢废物排泄障碍,患者血液中尿素、肌酐等升高,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低钠血症(可导致乏力、嗜睡等)、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另外,还可能出现贫血、出血倾向等血液系统表现。
2.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可由少尿期的少尿逐渐过渡到多尿,24小时尿量可达2000ml以上。此期虽然尿量增多,但肾脏的浓缩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同时代谢废物仍在一定程度上蓄积,患者的不适症状可能不会立即完全缓解。
3.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血尿素、肌酐等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患者的一般情况逐渐改善,贫血逐渐纠正,但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还可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血液系统方面可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骨骼系统可出现骨质疏松、骨痛等,这与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有关。
2.进展到晚期(肾衰竭尿毒症期):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消化系统症状加重,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心血管系统可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炎等;血液系统严重贫血,需要反复输血治疗;神经系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周围神经病变等,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等;皮肤可出现瘙痒等症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更加严重,可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肾脏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是否有使用肾毒性药物的情况,是否有尿路梗阻的相关因素等。例如,询问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等,这些对于判断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都非常重要。
(二)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查看是否有水肿(如眼睑水肿、下肢水肿等)、贫血貌、皮肤瘙痒等体征。例如,高血压肾病患者可能有血压明显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患者可能有贫血貌、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肾功能指标
血清肌酐(Scr):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在肌肉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不过,血清肌酐受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在儿童、妊娠等特殊人群中,其意义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肌肉量相对较少,相同肾功能情况下血清肌酐水平可能低于成人。
血尿素氮(BUN):血尿素氮升高也可见于肾功能不全,但它还受蛋白质摄入、消化道出血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特异性不如血清肌酐。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例如,根据患者的血清肌酐、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使用Cockcroft-Gault公式或ModificationofDietinRenalDisease(MDRD)公式等计算eGFR,从而判断肾功能不全的程度。
2.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例如,肾小球疾病患者尿常规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等;肾小管间质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助于判断蛋白尿的程度,对于诊断肾脏疾病及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可能无明显缩小,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多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此外,超声检查还可发现尿路梗阻等肾后性因素相关的病变,如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等。
2.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病变,如肾脏肿瘤、先天性肾脏畸形等,CT或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对于怀疑多囊肾的患者,CT或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肾脏内的多个囊肿情况。
六、治疗原则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1.去除病因:针对肾前性因素,如补充血容量,治疗休克等;针对肾性因素,如停用肾毒性药物,治疗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等病变;针对肾后性因素,如解除尿路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输尿管结石、解除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梗阻等)。
2.维持内环境稳定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水的摄入量,纠正高钾血症(可使用钙剂、葡萄糖加胰岛素等治疗)、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例如,对于高钾血症患者,立即采取措施降低血钾水平,以避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足够的热量和优质蛋白质摄入,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肾脏替代治疗:当患者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且对利尿剂治疗无效等情况时,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例如,血液透析通过机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腹膜透析则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来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对于由原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糖尿病肾病,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肾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等。通过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延缓肾功能不全的恶化。
2.延缓肾功能恶化
饮食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如适量摄入瘦肉、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同时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例如,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一般建议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g/(kg·d)左右。此外,还需要限制磷的摄入,增加钙的摄入,以维持钙磷代谢平衡。
控制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肾脏的损害。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些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纠正贫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纠正肾性贫血,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生活质量。
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药物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等治疗。
3.肾脏替代治疗: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到肾衰竭尿毒症期时,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而肾移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肾源有限,且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遗传性肾脏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等有关。在诊断方面,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血清肌酐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使用适合儿童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公式。治疗上,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况对其恢复至关重要。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来处理相关症状。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多与慢性疾病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在诊断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衰退,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可能不典型。治疗上,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在饮食治疗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肾功能情况,合理调整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要特别谨慎。病因可能与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有关。在诊断时,要考虑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治疗上,要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在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要考虑到妊娠期的特殊情况,如孕妇的体位、胎儿的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