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意思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脑内小动脉病变有关,临床表现有一般和局灶性症状,影像学可通过CT或MRI诊断,危险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需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预防管理。
发病机制
主要是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进而形成微栓塞,使得小动脉闭塞。这些小动脉多为直径100-200微米的深穿支动脉,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内囊等。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部分患者会有轻微的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若出现上述相对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需警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局灶性症状:根据受累部位不同,会有相应的局灶性症状。例如,若病变累及内囊,可能出现对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累及脑桥时,可能有交叉性瘫痪、共济失调等表现;累及丘脑时,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等。
影像学表现
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头颅CT上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头颅MRI对病灶的检出更为敏感,尤其是早期病灶,可清晰显示出脑内多发的小缺血病灶。
危险因素及应对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内膜受损等情况更容易发生,中老年人群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发人群。对于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生活方式: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生指导规范用药,保持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并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吸烟者应戒烟,酗酒者需戒酒,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除了要关注自身生活方式外,更应密切监测脑血管情况,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干预。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虽然单个病灶较小,但多发时也可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引起重视,通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