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不同表现有差异)、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不同表现不同,不同年龄人群有差异)、贫血表现(慢性和急性出血表现不同,不同人群有差异)、发热(多数出血后24小时内低热,持续3-5天,不同年龄人群需注意)、氮质血症(出血后血尿素氮变化及持续或升高需关注,不同年龄人群处理不同)
一、呕血与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最特征性的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无呕血仅表现为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如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这是因为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黑便则呈柏油样,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呕血与黑便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快。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较少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迅速出现休克表现,因为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失血就可能对循环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导致病情更为复杂和严重。
三、贫血表现
慢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等表现;急性大量出血后可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不同性别在贫血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本身有一定的贫血易感性,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贫血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对于有基础贫血病史的人群,上消化道出血会加重贫血程度,需要更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
四、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降至正常。发热机制可能与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有关。对于儿童,发热可能会影响其整体状态,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老年人发热时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热可能不典型。
五、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如果氮质血症持续时间较长或进行性升高,需考虑是否存在继续出血或其他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对氮质血症的耐受和处理也有所不同,儿童肾脏功能相对不成熟,对氮质血症的处理能力有限,需要更谨慎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