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是指什么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由脑部深穿动脉闭塞致小范围脑组织缺血坏死,发病机制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临床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症状轻局限易反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老年人定期体检及健康生活。
发病机制
脑部存在许多细小的动脉,称为深穿动脉,它们负责为脑内一些深部的脑组织提供血液供应。当这些深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时,血管管腔会逐渐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其所供应的相应小范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坏死,形成腔隙性梗死灶。其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深穿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增加血管闭塞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重要因素,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会使血管狭窄;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可能参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它们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血液黏稠度等,促进血管病变的进展。
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这与中老年人血管容易发生退变、高血压等疾病患病率较高有关。
症状特点:症状相对较轻且局限,通常没有大面积脑梗死那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可能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无力,但不影响感觉;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伴有共济失调,如行走不稳等;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说话不清,同时伴有手部精细动作笨拙等。症状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容易反复发作。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深部脑实质内的小的低密度梗死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大小、部位等情况。
预防与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应控制在更低水平);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要调整血脂,通过饮食控制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使血脂达标;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管理来维持血糖稳定。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人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监测。在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防止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