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胃蛋白酶消化作用、胃酸分泌过多、Hp感染等有关,需避免不良生活方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硬化、控制门静脉高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引起,需避免相关诱因;上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会侵蚀血管致出血,有高危因素人群需定期筛查。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胃酸分泌过多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人群。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5%的胃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消化性溃疡导致出血的机制是溃疡侵蚀黏膜下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一定变化趋势。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群,需注意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等,这些因素可能诱发溃疡出血。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迂曲扩张。据统计,在肝硬化患者中,约有50%-80%会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破裂出血。其出血往往较为凶猛,出血量较大。不同年龄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肝脏功能进一步减退等因素,风险相对更高。对于肝硬化患者,需积极治疗肝硬化,控制门静脉高压,同时注意避免剧烈呕吐、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诱发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在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发生风险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长期服用NSAIDs且未采取保护胃黏膜措施的人群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风险较高。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需尽量避免相关诱因,以降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发生及出血风险。
四、上消化道肿瘤
上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等,也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蚀周围血管,引起出血。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食管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长期食用过热、过硬食物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的人群患上消化道肿瘤的风险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患癌风险逐渐增加。对于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定期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降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