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不同表现有差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及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不同年龄人群耐受及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早期变化及不同年龄人群特点)和粪便隐血试验(提示出血及监测情况);胃镜检查是首选方法,需注意检查时机及不同年龄人群准备和耐受情况,可直接观察及治疗;其他检查有X线钡餐检查(适用情况及特点,不同年龄人群考虑因素)和放射性核素扫描(适用情况及局限性)
一、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无呕血仅有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大、速度快时,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呕血多呈咖啡色,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黑便呈柏油样,是血红蛋白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呕血黑便需警惕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症状可能不典型。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四肢厥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这是因为急性失血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循环衰竭表现出现较早且更明显;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失血后更易出现严重的循环系统并发症。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表现。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恢复正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血常规变化需结合其正常参考范围判断,老年患者需关注是否因基础贫血等情况影响结果判断。
2.粪便隐血试验: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至少5ml以上。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且能持续监测出血情况,比如出血停止后粪便隐血试验可转为阴性。
三、胃镜检查
1.检查时机: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因为早期胃镜检查阳性率高,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有无病变,如溃疡、糜烂、肿瘤等。但对于病情危急不能耐受长时间准备的患者,也可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不同年龄人群在胃镜检查前的准备和耐受情况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定是否能耐受胃镜检查。
2.检查意义: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形态、部位等,还可进行止血治疗等操作。例如能发现胃溃疡活动期的血管显露等情况,从而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其他检查
1.X线钡餐检查:一般适用于胃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多在出血停止后数天进行。主要用于观察消化道的形态,如溃疡的龛影等,但诊断阳性率相对胃镜低,且不能进行活检等操作。不同年龄人群对X线钡餐检查的耐受和适应情况不同,儿童可能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
2.放射性核素扫描:利用核素标记红细胞,观察其在消化道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出血部位,适用于胃镜检查阴性、持续少量出血的患者。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且定位准确性相对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