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等。消化性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等引发,中青年多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出血量大;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由服用NSAIDs等应激状态诱发;上消化道肿瘤中胃癌与多种因素有关,中老年多见,食管癌与多种因素有关,中老年男性多见,有相关病史者风险增加。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其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此外,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也参与其中,胃酸分泌过多是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基础胃酸分泌量往往高于正常人。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青壮年时期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男性可能在生活方式、职业等方面更易接触到诱发因素。
3.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疼痛常在进食后缓解,而胃溃疡多为餐后痛;还可伴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及休克相关症状。
4.病史影响:有长期Hp感染病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病史者更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发病基础: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侧支循环建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成,当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时,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
2.年龄与性别:好发于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年龄无特定限制,男性肝硬化患者因饮酒等因素导致肝硬化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能更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临床表现:出血量大,多为呕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可伴有黑便,病情凶险,出血后易导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4.病史影响: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史者易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1.诱因:服用NSAIDs、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是常见诱因。例如,严重创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黏膜血流减少,屏障功能受损,易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并出血。
2.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在因饮酒、服用NSAIDs等诱因方面可能相对更常见。
3.临床表现:多有上腹痛、腹胀等症状,部分患者以突然呕血和(或)黑便为首发表现,出血量一般不大,但也可出现较大量出血。
4.病史影响:有长期服用NSAIDs病史、大量饮酒史、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史等患者更易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并上消化道出血。
四、上消化道肿瘤
1.胃癌
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如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等增加胃癌发病风险,进而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痛、消瘦、呕血、黑便等,肿瘤侵犯血管时可导致出血。
病史影响: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病史等患者患胃癌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
2.食管癌
发病机制:与亚硝胺类化合物、慢性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
年龄与性别: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典型表现,也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病史影响:有长期饮酒、吸烟史,喜食过热、过硬食物等病史者患食管癌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