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和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远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病因包括肠道肿瘤及息肉(良性如腺瘤性息肉等,恶性如结肠癌、直肠癌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血管病变(血管畸形、缺血性肠病)、其他病因(憩室病、外伤、全身系统性疾病等)
一、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远的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一般来说,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可表现为粪便颜色改变,如鲜血便、暗红色血便等,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一)肠道肿瘤及息肉
1.良性肿瘤:
肠道的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随着息肉增大,可能出现出血情况。从年龄角度看,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可能增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风险。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这类人群需要密切监测。
平滑肌瘤等良性肿瘤也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相对较为少见,其发生与肿瘤生长导致局部血管破裂等因素有关。
2.恶性肿瘤: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下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结直肠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病史等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这些病史会使肠道黏膜长期处于损伤-修复的不良循环中,增加恶变可能。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人群。患者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溃疡,容易出现出血情况,出血程度可轻可重,常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肠道局部免疫细胞异常活化,攻击肠道黏膜导致炎症和损伤。
2.克罗恩病:
同样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裂隙等病变可引起出血,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异常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
(三)肠道血管病变
1.血管畸形:
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有关。血管畸形部位的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的下消化道出血。
2.缺血性肠病: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周围血管病变等病史的人群。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栓塞等,引起肠道缺血、坏死,从而出现出血症状。患者常表现为腹痛后出现便血,腹痛程度和性质因病情而异。
(四)其他病因
1.憩室病:
如结肠憩室病,多见于老年人。乙状结肠是好发部位,憩室是黏膜通过肠壁肌层的薄弱部位向外突出形成的袋状结构。当憩室炎症或憩室内的血管破裂时,可导致出血。其发生可能与肠道平滑肌张力异常、饮食中纤维含量过低等因素有关。
2.外伤:
腹部外伤可能导致下消化道的肠道损伤出血,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另外,医源性外伤如结肠镜检查时的活检、息肉切除等操作也可能引起出血,但相对较少见,与操作医生的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
3.全身系统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包括下消化道出血。这类患者除了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外,常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等。另外,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蓄积等多种因素,也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包括下消化道出血,需要关注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及全身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