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怎么办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等)、体位护理(一般平卧位头偏一侧,休克时抬高下肢等)、饮食护理(急性期禁食,恢复期逐步过渡饮食)、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基础护理(口腔、皮肤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预防窒息、肝性脑病等)、健康指导(疾病知识、用药、饮食、复诊指导等),全面保障患者康复。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血容量不足,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是常见表现,需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若情况不稳定则需更频繁监测。对于老年患者,因其生理功能减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更要细致观察;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心率、血压与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是否偏离。
2.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血与黑便的颜色、量、次数。呕血呈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快、量多,呈咖啡色提示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黑便呈柏油样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若黑便稀薄且量多,提示继续出血的可能性大。同时记录患者的呕吐量、排便量及性状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硬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还需观察有无肝性脑病的前驱表现,如意识改变、行为异常等。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血液反流引起窒息。对于昏迷患者,更要确保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是关键措施。
2.特殊情况体位:若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应将患者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但对于有脊柱损伤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谨慎调整体位,避免加重损伤。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在出血活动期应禁食,防止食物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出血。对于不能经口进食但需补充营养的患者,可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2.恢复期饮食: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避免食用过烫、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再次诱发出血。对于有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饮食调整需个体化,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糖分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结构。
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如抑酸剂(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等),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止血。在用药过程中,要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例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时,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因为这类患者药物代谢可能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五、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因突然发病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方式安抚其情绪,可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对于老年患者,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相关情况。
六、基础护理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血迹及呕吐物,防止口腔异味引起患者不适,减少细菌滋生。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对于昏迷患者更要注意口腔护理的彻底性。
2.皮肤护理:因患者长期卧床,要预防压疮的发生,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更换床单时要轻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对于水肿患者或皮肤脆弱的患者,要更加注意皮肤的保护,选择合适的体位垫等辅助用具。
七、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窒息预防:如前所述,头偏向一侧是预防窒息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准备好抢救设备,如吸引器等,以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有呼吸困难表现的患者,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2.肝性脑病预防:对于肝硬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有无肝性脑病的发生,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可使用弱酸性溶液灌肠等方法减少肠道氨的吸收。
八、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及预防措施,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2.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告知患者所服药物的名称、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患者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特别强调用药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3.饮食指导:进一步强化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复诊指导:告知患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根据其基础疾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复诊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