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等为主要病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吸烟饮酒等增风险)、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有长期酗酒等病史者易患,中年及以上多见)、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严重应激、服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等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上消化道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增风险);出血机制包括血管破裂出血(如消化性溃疡侵蚀血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血管破坏出血)和黏膜损伤出血(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黏膜损伤致出血);临床表现有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耐受差易现严重并发症,儿童少见但易现贫血休克等且病情变化快,妊娠期女性罕见且治疗需兼顾胎儿自身。
一、常见病因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另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也是引发消化性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
2.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长期吸烟、饮酒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风险,进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若未规范治疗,也易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导致出血。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发病机制:主要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压力升高,管壁变薄,易破裂出血。
2.年龄性别影响:多见于有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等导致肝硬化病史的人群,男性相对多见。年龄上无特定限制,但肝硬化多在中年及以上发病,此类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等是重要诱因。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1.发病机制:严重应激状态(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大手术等)、服用NSAIDs药物、大量饮酒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应激状态下,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血流减少,黏膜屏障功能受损;NSAIDs可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黏膜修复。
2.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因应激或药物等因素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病史或长期服用NSAIDs药物、大量饮酒的人群易患该病并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四)上消化道肿瘤
1.发病机制:胃癌、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快,血供相对不足,可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引起出血;另外,肿瘤浸润周围血管也可导致出血。
2.年龄性别影响: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有家族肿瘤病史等因素会增加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进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
二、出血机制
(一)血管破裂出血
当上述病因导致病变部位的血管受到破坏时,如消化性溃疡侵蚀血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血管内的血液会流出,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例如消化性溃疡时,溃疡底部的血管被炎症等因素破坏,血液就会顺着消化道流出。
(二)黏膜损伤出血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时,胃黏膜受到损伤,黏膜下的血管暴露或受损,导致出血。胃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使得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与相关风险
(一)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患者可出现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若出血量大、速度快,呕血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黑便是由于血红蛋白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表现为柏油样便,若出血量大,也可出现暗红色血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冷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为意识障碍、少尿或无尿等。
(二)特殊人群风险
1.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容易出现严重的循环系统并发症,如心脑血管意外等。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出血后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
2.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也较差,出血后容易出现贫血、休克等,且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例如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儿童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后需及时处理。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上消化道出血较为罕见,但如果发生,处理较为复杂。可能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因妊娠合并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等因素有关。妊娠期女性的治疗需要兼顾胎儿和自身的情况,用药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