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怎么回事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2-15毫米小型梗死灶多发的脑梗死类型,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症状相对较轻多样,可通过头颅CT、MRI诊断,预防需控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治疗分一般和药物,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脑深部的小动脉,如穿支动脉等,长期受到高血压等因素影响,血管壁发生病变,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其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形成腔隙性梗死灶。多个这样的梗死灶就构成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血管闭塞的风险。
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血管壁发生病变的概率增加,老年人患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性别:男性患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发病风险也会有所上升。
生活方式
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患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概率比无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高得多。例如,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管病变进展更快。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影响脑深部小动脉的血供,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脂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影响小动脉的血流,容易引发脑梗死。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同时还会引起血管痉挛,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病史: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的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也容易发展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头痛、头晕、肢体轻度无力、轻度感觉异常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感觉一侧肢体稍微有点麻木,但不影响正常的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
症状多样:根据梗死灶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如果梗死灶在丘脑,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如偏身感觉减退等;如果在脑桥,可能会出现交叉性瘫痪等症状。但由于病灶较小,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意识障碍和大面积脑组织损伤相关的严重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脑深部的小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2-15毫米。但对于早期较小的病灶可能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敏感。
头颅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能够更早发现缺血病灶,清楚显示多发的腔隙性梗死灶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血压控制);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保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调节血脂,使血脂指标达到理想范围;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
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可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但需要注意,严格禁止涉及具体的药物服用指导,如使用频率、剂量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在预防和治疗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时,要更加注重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如血压、血糖、血脂等,且在用药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需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在进行康复锻炼等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意外发生。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对脑部血管等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要严格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以更好地配合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不能自行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因为血压的波动可能会加重脑血管的损伤。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