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肠道自身病变、邻近组织病变累及肠道及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肠道自身病变有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间质瘤等)、肠道息肉(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管畸形;邻近组织病变累及肠道包括肛周疾病(痔疮、肛裂)、腹腔其他脏器病变累及肠道;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一、肠道自身病变相关原因
1.肠道肿瘤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下消化道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例如,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50岁以上人群患结直肠癌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肿瘤细胞不断增殖,破坏肠道血管结构,导致出血,其出血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出血量可多可少。
肠道的间质瘤等其他少见肿瘤也可能引起下消化道出血,这类肿瘤同样是因为肿瘤组织侵犯血管而导致出血情况的发生。
2.肠道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尤其是较大的腺瘤性息肉,其表面的血管丰富,容易发生糜烂、溃疡而引起出血。例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幼年性息肉在儿童中相对多见,也可能导致下消化道出血,儿童的幼年性息肉出血可能与息肉的位置、大小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较大的幼年性息肉更容易引起出血。
3.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病变部位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其出血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重者可出现大量便血。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吸烟等可能会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从而影响出血情况。对于女性患者,月经周期等因素一般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出血关系不大,但自身免疫状态等因素在女性和男性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女性患者的自身免疫调节可能受到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对炎症性肠病的出血有一定影响。
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肉芽肿形成等都可能导致出血。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病变具有复发倾向,在病情活动期更容易出现出血情况,而生活方式中的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病情活动,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4.血管畸形
肠道血管畸形包括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如Dieulafoy病变,是胃和肠道的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在肠道中也可能发生,其特征是黏膜下存在一支异常扩张、扭曲的动脉,破裂后可引起较大量的出血。随着年龄增加,血管畸形的发生概率可能会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等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血管畸形相关的出血情况。
二、邻近组织病变累及肠道相关原因
1.肛周疾病
痔疮是常见的肛周疾病,内痔部分如果发生脱出、糜烂等情况,可导致便血,多为便后滴血或粪便表面带血。对于女性患者,怀孕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会加重痔疮的症状,因为子宫增大可能会压迫盆腔血管,影响肛周静脉回流,从而使痔疮出血风险增加。而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等因素,更容易发生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加重痔疮出血。
肛裂也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疼痛伴便血,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较少。肛裂的发生与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来说,不良的排便习惯,如长时间憋便等,容易导致肛裂,从而引起出血;而对于老年人,肠道蠕动缓慢,粪便干结是导致肛裂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2.腹腔其他脏器病变累及肠道
如女性的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当病变侵犯到邻近的肠道时,可能会导致肠道出血。例如,较大的子宫肌瘤可能会压迫肠道,导致肠道黏膜血运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而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腔内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其他脏器的病变可能更容易累及肠道,增加下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既往有阑尾炎手术史的患者,腹腔内粘连可能导致肠道位置改变,周围脏器的病变更容易影响到肠道,引发出血。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肠道出血。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产生,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降低,从而引起包括肠道在内的多部位出血。对于儿童患者,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需要特别重视,因为儿童的凝血功能相对较弱,出血后可能更容易出现贫血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肠道等组织,导致肠道出血。白血病患者的出血情况往往比较复杂,除了血小板因素外,还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对血管壁的侵犯等有关。
2.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肠道血管,导致血管炎,引起肠道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肠道血管炎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肠道血管壁有关,从而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在病情活动期,患者更容易出现肠道出血等表现,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并进行相应的免疫调节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