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干梗塞
脑干梗塞是脑梗塞的特殊类型,因供应脑干血管病变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病因有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病变)和血液成分异常等。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发热等一般症状,眼球运动障碍等颅神经受损表现,肢体瘫痪等运动障碍。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及血管检查。治疗急性期有一般处理、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等,病情稳定后需康复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总体预后较差,但早期诊治及康复可改善症状,不同情况预后不同。
一、脑干梗塞的定义
脑干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供应脑干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引起脑干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包含中脑、脑桥和延髓等重要结构,控制着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以及眼球运动、面部感觉与运动、吞咽、语言等重要功能。
二、病因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皮逐渐受损,脂质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更高。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加速血管内皮的损伤和粥样斑块的形成;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沉积在血管壁。
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阻塞脑干的血管。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病史较长且未良好控制心率和抗凝的人群,发生心源性栓塞导致脑干梗塞的风险增加。
小动脉病变: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硬化,可导致血管闭塞。长期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容易出现这种小动脉病变,进而引发脑干梗塞。
2.其他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干血管闭塞。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由于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增加了脑干梗塞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脑干受损影响了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该系统对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至关重要。例如,当脑干梗塞范围较大时,患者可能迅速陷入昏迷。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脑干梗塞后可能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导致发热。
2.颅神经受损表现
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不能向上、向下或向一侧转动等。因为脑干内有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梗塞后会导致相应的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面部感觉与运动异常:面部麻木、疼痛或面部肌肉瘫痪等。脑干内的三叉神经、面神经等颅神经核团受损会出现这些表现。例如,三叉神经受损可导致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面神经受损可引起面瘫。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由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受损,患者会出现吞咽时呛咳、进食困难以及说话不清等症状。
3.运动障碍
肢体瘫痪: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的无力或瘫痪。脑干内的锥体束受损会导致运动传导通路障碍,从而引起肢体运动功能异常。比如,若锥体束受损,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等。脑干内的神经结构参与了共济运动的调节,梗塞后会影响共济运动的平衡和协调。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在发病早期可发现脑干区域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对于早期较小的脑干梗塞可能不够敏感。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头颅CT可清晰显示梗死病灶。
头颅MRI:对脑干梗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尤其是早期梗死灶,头颅MRI的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现脑干的高信号梗死灶,能更早、更准确地诊断脑干梗塞。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干供血血管的情况,如是否存在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等,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一般在考虑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特殊情况下才会选择。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CTA(CT血管造影):无创性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了解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脑干梗塞的血管病因。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一般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或切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合适的营养支持。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早期可能需要鼻饲营养,以保证营养摄入,同时避免误吸。
溶栓治疗:如果符合溶栓适应证,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但脑干梗塞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溶栓风险相对较高,需要严格评估。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需要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是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等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抗凝治疗:对于心源性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要抗凝治疗,但同样需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后使用。
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细胞。
2.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病史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指标,确保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训练。
六、预后
脑干梗塞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梗塞的部位、范围大小、治疗是否及时、患者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脑干梗塞的预后相对较差,因为脑干是生命中枢,病变可直接影响重要的生命功能,且脑干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但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部分患者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年轻患者、梗塞范围较小、治疗及时且基础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年龄较大、梗塞范围大、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可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肢体严重瘫痪、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