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疼痛(早期主要症状,进行性加重且一般止痛剂难缓解)、感觉异常、肌肉活动障碍、皮肤改变,体征有筋膜室压力增高(高于30mmHg有手术指征)、压痛明显;处理包括紧急处理(解除压迫因素、调整体位)和手术治疗(筋膜切开减压术为关键措施,术后密切观察及处理并进行康复治疗,不同人群手术有细节需注意,有基础病史患者需特殊关注)。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早期是最主要的症状,由缺血引起,为进行性加重的剧烈疼痛,且对一般止痛剂无明显缓解作用。例如骨折或外伤后肢体出现持续难以缓解的疼痛,且疼痛程度随病情进展而加剧。
感觉异常:神经缺血时会出现感觉减退、麻木等异常感觉。如患者肢体某部位有感觉迟钝、蚁行感等情况。
肌肉活动障碍:早期可表现为肌肉无力,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肌肉瘫痪。比如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不能正常屈伸等。
皮肤改变:皮肤张力增高,外观苍白或发绀、花斑样改变,温度降低等。
2.体征表现
筋膜室压力增高:通过压力监测可发现筋膜室压力异常升高,这是重要的客观体征之一。一般来说,当筋膜室压力高于30mmHg时,就有手术减压的指征。
压痛明显:受累筋膜室区域有明显压痛。
二、处理
1.紧急处理
解除压迫因素:立即解除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外部压迫,如松开过紧的外固定装置、去除压迫肢体的异物等。
体位调整:将患肢置于心脏水平或低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但要避免患肢抬高,防止进一步缺血。
2.手术治疗
筋膜切开减压术: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措施。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尽早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手术需将受累的筋膜室全部切开,充分减压,使肌肉和神经得到足够的血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手术操作原则相同,但需根据具体情况注意手术细节。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较为娇嫩,手术中要更加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前后需更密切监测其全身状况。
术后处理: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运动情况,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更加注意血糖控制,以利于伤口愈合和肢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