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及其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由骨、骨间膜等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引起,5p征是重要临床表现,包括早期剧烈进行性疼痛、苍白或发绀、感觉异常,病情发展出现麻痹,晚期可能无脉,不同人群发生及5p征表现有差异,有外伤史疑似表现者应高度警惕尽快就医。
疼痛(pain):早期患者常感患肢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这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刺激神经末梢所致。例如,当肢体受到外伤等诱因后,伤肢迅速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且呈进行性加重。无论是被动牵拉受累肌肉(如将手指伸直时牵拉屈肌),还是肌肉主动收缩,都会引发剧烈疼痛。
苍白(pallor)或发绀:早期受累肢体皮肤苍白、温度降低,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绀。这是因为骨筋膜室缺血,血液循环障碍,肢体供血不足导致皮肤颜色改变。比如,可见患肢皮肤色泽苍白,皮肤温度较对侧降低。
感觉异常(paresthesia):患者患肢常出现感觉减退、麻木或感觉异常。这是由于神经缺血受损,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例如,患者可能感觉患肢皮肤有蚁行感、刺痛感等异常感觉,或者对痛觉、触觉的感知能力下降。
麻痹(paralysis):病情进一步发展,肌肉缺血坏死,会出现肌肉麻痹症状。如果是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导致屈肌瘫痪,手指不能活动;如果是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导致小腿肌肉麻痹,足下垂等。这是因为神经和肌肉长时间缺血,功能丧失所致。
无脉(pulselessness):晚期可能出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但这一表现出现较晚,因为在早期时,主要的动脉搏动可能还存在,但此时组织已经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动脉搏动一开始就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人群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及5p征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活泼好动,发生外伤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几率相对较高,在观察其5p征时需更密切关注,因为儿童表达疼痛等症状的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容易被忽视;女性在一些需要精细活动的工作中受伤后,也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肢体受伤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较高,观察其5p征时要注意与正常情况对比,及时发现异常。对于有外伤病史、出现肢体疼痛等疑似表现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如何,都应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旦怀疑应尽快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