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急救包括一般急救措施如采取平卧位抬高下肢等监测与禁食补液;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用相应药物;止血措施有内镜下和介入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急救处理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与监测: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血液误吸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持续观察呕血与黑便情况,记录出血量、频率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因血容量相对较少,生命体征变化更敏感,需更频繁监测;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监测要更细致全面。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血压监测需尤其关注,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出血。
2.禁食与补液:一般需禁食,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出血量等情况调整补液量和速度。儿童补液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合适的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老年人补液需考虑心肾功能,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或水肿等情况。
二、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通过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止血和溃疡愈合。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需谨慎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评估其整体状况,包括肝功能、有无感染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儿童发生此类出血相对少见,若出现需特别关注基础肝病的处理。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同样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同时要积极寻找可能的诱因,如药物、应激等,去除诱因有助于止血和预防再次出血。对于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史的患者,需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三、止血措施
1.内镜下止血:对于适合内镜检查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钛夹钳夹止血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出血在内镜下表现不同,操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儿童进行内镜检查需充分评估麻醉风险等,老年人要考虑心肺功能能否耐受。
2.介入治疗:对于一些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考虑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等。该方法需要专业的介入团队操作,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由先天性畸形、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在急救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补液时严格控制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先天性疾病等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时要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心、肝、肾等功能变化,药物选择要兼顾疗效和对器官功能的影响,补液时注意防止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上消化道出血需谨慎选择治疗措施,既要考虑止血治疗对孕妇的影响,又要保障胎儿的安全,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