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其病因包括糖摄入不足、消耗过多、转化过多及肝糖原储存与分解障碍等;临床表现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诊断依靠血糖测定和OGTT试验;预防需合理饮食运动等,处理轻症可口服含糖物,重症需静脉注射葡萄糖;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低血糖注意事项。
低血糖的病因
糖摄入不足: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情况可导致糖摄入不足,使得血糖来源减少,引发低血糖。例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若饮食中糖类摄入严重不足,就容易出现低血糖。
糖消耗过多:剧烈运动、发热等情况会使机体对糖的消耗增加。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身体消耗大量能量,若没有及时补充糖分,就可能发生低血糖。
糖转化过多:一些疾病如胰岛素瘤等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过度转化为糖原等储存起来,从而引起低血糖。
肝糖原储存与分解障碍:肝脏是储存和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肝硬化、肝衰竭等肝脏疾病可影响肝糖原的储存与分解,进而引发低血糖。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患者可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症状。这是因为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导致上述表现。比如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低血糖时,往往首先感到手抖、出汗,并有强烈的饥饿感。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失常、抽搐甚至昏迷等。这是由于低血糖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功能异常。例如长期严重低血糖未得到纠正,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低血糖的诊断
血糖测定:血糖测定是诊断低血糖症的主要依据。测定空腹及发作时的血糖水平,若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发作时血糖降低,且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后症状缓解,有助于诊断。
OGTT试验:对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者,可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来辅助诊断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运动量过大且未及时补充能量等情况。非糖尿病患者,要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长时间饥饿等。
处理:轻症患者可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必要时继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
特殊人群低血糖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血糖可能影响其大脑发育。儿童发生低血糖时,应尽快补充含糖食品,如糖果等,且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含糖量和食用量,避免因处理不当对儿童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往往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等,容易被忽视。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糖,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时能及时自救。同时,老年人使用降糖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的原则,密切关注血糖变化。
孕妇:孕妇发生低血糖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应注意饮食规律,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果发生低血糖,应及时补充易消化的含糖食物,如牛奶、饼干等,并及时就医调整孕期的血糖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