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的区别是什么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胆囊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起病急,女性发病率略高,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等,影像学可见胆囊增大等,治疗需禁食等并视情况手术;慢性胆囊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由急性迁延或无急性史,症状不典型,影像学可见胆囊壁增厚等,治疗对症,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各有注意事项。
一、发病情况
1.急性胆囊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多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起病较急,常因饱餐、进食油腻食物等诱因发作。例如,部分患者在大量进食高脂食物后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女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肥胖、长期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也是急性胆囊炎的诱发因素,有胆囊结石病史者更易突发急性胆囊炎。
2.慢性胆囊炎:病程较长,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无明确急性发作史,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低纤维、高脂饮食等可能促进慢性胆囊炎的发生发展,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一些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而患慢性胆囊炎,有胆道寄生虫感染病史等也可能增加慢性胆囊炎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及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查体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墨菲征阳性。比如患者会突然感觉右上腹像被紧紧揪住一样疼痛,难以忍受。
2.慢性胆囊炎:症状多不典型,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感,可伴有腹胀、嗳气、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疼痛程度一般较急性胆囊炎轻,发作频率不定,有时可较长时间无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例如患者可能只是偶尔觉得右上腹有点闷痛,不影响正常生活,但进食肥肉后会感觉症状明显。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1.急性胆囊炎: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甚至出现“双边征”,胆囊内可见结石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胆囊壁血流信号增多;CT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周围组织水肿等表现。
2.慢性胆囊炎: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正常大小,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有时可发现胆囊结石;CT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钙化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胆囊炎:一般需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措施,如明确有胆囊结石且符合手术指征,多需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抗感染常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等。
2.慢性胆囊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缓解腹痛、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伴有胆囊结石且有症状反复发作者,可考虑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若发生,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能缓解症状的方式,如通过调整饮食等,且要注意补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对疾病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2.孕妇:孕妇患胆囊炎时需特别谨慎,治疗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要综合评估病情,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慢性胆囊炎孕妇要注意饮食调控,避免诱发急性发作。
3.老年人:老年人患胆囊炎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上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抗感染治疗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等,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加重胆囊负担。



